大历史观的哲学意蕴

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是准确把握历史规律和推动历史发展的理论思维与科学方法。遵循“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的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洞察长周期、大空间和整体性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宏阔背景下提出的科学历史观,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内蕴深刻的哲学意蕴。【详情】

传统文化连接中国航天!你想知道的“格物致知”解释,在这里

“格物致知”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而远在数百年前的明代,这一概念也曾引起一位少年的求知之心。明弘治二年(1489),18岁的王阳明深深被先哲朱熹的著作所吸引,他向往“格物致知”之说,更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启发,于是,静坐于竹林七昼夜,以竹为格的对象,力求格竹而得真知。【详情】

中心特稿 丨 以问题导向谱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南。【详情】

孔子诗学世界的中国智慧

孔子的诗学世界包含着“言”“思”“礼”“仁”“道”等思想意涵,从中透示着孔子儒学特有的富有生命色彩的诗性智慧,彰显了孔子儒学的中国哲学特质,也奠基了整个儒家诗学思想传统。深入阐释孔子诗学世界蕴含的中国智慧,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大有裨益。【详情】

时代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时代

110年前,北京大学哲学门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110年来,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发展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映射,也是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缩影,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哲学门中的人不断地跨过“门槛”,弦歌不断、赓续至今。【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