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斓:香河花会——大运河滋养的民俗文化精粹(下)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4-04

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会(龙舞)

  龙灯会在香河县出现于民国六年(1917年),是大鲁家口村由宝坻县苑庄子引进。该会的龙灯制作异常考究,龙头选用上等青竹筒,将其劈开制成条状,选好料扎制龙头,将龙头扎好后,罩上浆好的白布,上各种颜色,点上龙睛,披上状元红,再挂上铜响铃。龙身用竹条扎成直径8寸的圈卷,用四根11丈长的白麻绳连在一起,每隔9尺9寸放一个一米长的木柄。龙尾用上等的白麻,剪成4寸长的白麻穗,用料上色,再装上铜响铃。大鲁口龙灯表演非常复杂,表演套路多,有大排队、前后三、双插花、日套三环、游龙戏水、破锁、倒跑等。其次是倪庄龙灯会,民国九年(1920年)由遵化县传入,后来又由苑庄请进教师细传套路技艺。龙灯套路有大排队,前后三、双插花,日套三环,游龙戏水,破锁,倒跑等。每拔由十一人演出,由龙头指挥。龙舞动作路线变化多端,有“滚龙”“叠龙”“二龙戏珠”“大摆龙”“大盘龙”“小摆龙”“小盘龙”“窜龙”“跳龙”等十余种动作技巧,飞舞盘旋,翻江倒海,气势磅礴,给观众以极高的视觉享受。舞龙时多有镲鼓配舞。

香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秧歌

  地秧歌起源于元末,演员十几人、几十人不等,主要人物行当有丑、妞、汇、公子。表演内容有日常生活中的"小出子",也有"折子戏"。香河县地秧歌,按现有资料看,魏家滩村最早,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蔡庄传入。香河县的地秧歌,既演折子戏《拾玉镯》,也演生活小曲《瞎子摸杆》,动律丰富,舞姿优美。肩、胯运转灵活,肩能抖、错、端、绕、转、揉;胯能掀、提、错、厥、绕、拧。扇能绕、翻、转、客、端、颤;拉、搭、背、挡、贴、怀、徕、合、开、闪、盖。以情感人,表情细腻,形象鲜明。

香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焦康庄狮子会

  狮子会最早在香河出现于何时何村,已无法考查。炭户村的狮子会,为宝坻县李家深子所传,是软腰狮子。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传入,据炭户人说,本村引进狮子会是为了与另一村比会,到底何村已不可考。民国初年,炭户的狮子与钳屯高跷相遇,钳屯高跷在县内外名声特大,炭户狮子有意刁难高跷,两头狮子把路“封”了,高跷演员轮流出场都没能“撵”走狮子(套路不对)。高跷会赶紧派出一匹快驴回钳屯接来老会头。老会头只上了腿,连妆都没化,就和狮子斗起来了。几个回合后叫好声轰然而起,狮子让开了路。在香河的花会史上留下了“炭户狮子难倒了钳屯高跷”的传说。香河现存狮子会传承为焦康庄狮子会,狮子会每拨为五人、两头狮子和一个举绣花球的,舞姿优美、矫健、多变。狮子会较常见的表演内容有“开门红”“狮子抢绣球”“狮子耍单”“狮子舞双”“狮子过桥”“高空耍单”“高空耍圈”“空中拿立柱”“群狮节节高”等。舞狮表演要求演员不但功力高深,而且要有应变能力。

香河传承最广的民俗舞蹈艺术——小车会

  小车会原名“怯搬家”,据传元末兵荒马乱,北方人成群结队南逃方州。后人模仿这段故事,创立了这道花会,名之为“怯搬家”。小车会有十个演员,坐车者是少夫人,推车者是老仆人,车前有八个角色,即公子、傻子、文先生、算命瞎子、丑婆、俊婆、媳妇、姑娘。香河县最早上演小车会的是田水铺村(现属武清县)。清顺治年(1647年)传入霍辛庄。霍辛庄于民国初年传入大六王,又传谢屯,1938年又传到王指挥庄,1941年传入孙家止务村。魏家滩小车会于民国六年(1917年)由石虎辛庄传入,而石虎辛庄是由三河县孙屯引进的。小车会的车上,一般只坐一个人。河南止务的小车会坐两个人,叫“云车会”,是较有名的一道会。该村“云车会”是同治九年(1870年)从霍辛庄传入,后不断改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民国十九年(1930年)曾去北平天桥卖艺演出过,一连数日,深受欢迎,有“京东第一云车会”之称。小车会表演活灵活现,充满活力与激情,群众喜闻乐见,百看不厌,现已发展为香河最广泛、最普及的民间舞蹈表演,全县小车会表演队伍已达数十支,呈现老艺术家“传、帮、带”,青年人积极参与,表演形式日益创新的喜人局面。

  (作者:张斓,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