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千载留名说“橘官”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11-28

  橘子素华丹实,馨香美味,屈原《橘颂》称赞它:“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橘子很早就成为进献天子的贡品。《尚书·禹贡》载:“淮、海惟扬州……厥包橘、柚,锡贡。”天子为了每年都能及时享用这一南方珍果,自秦朝起,就在产地设立橘官,由橘官管理当地橘树的种植、果实的运输。

  简牍与封泥中的秦汉橘官

  2002年6月,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出土了大批简牍,其中简13-524和橘官有关:“掾橘官卅二年(见图1)(正)卅二年都乡计课副及户年籍(见图1)(背)。”可见,至迟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朝就在洞庭郡迁陵县设置了橘官,此时距离秦统一六国刚刚过去六年。简9-869载:

  橘园橘志(见图1)

  橘四百九十一(见图1)

  □十八

  □一

  ·凡五百一十(正)

  这则“橘园橘志”大概就是迁陵橘官的工作日志。他需要详细记录每棵橘树的生长情况、结果情况。这位橘官管理的橘园一共收获了510枚橘子。秦汉时期,简牍和物品传递过程中,为了防止其他人私自拆毁,发件人会在包裹捆扎的结绳处糊上泥团,再在泥上钤盖玺印,这便是今天所说的“封泥”。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枚长方形半通印封泥“橘印”,由原西北军政委员会文物处拨交。该封泥土红色,饼形,直径3.6厘米、厚1.8厘米,印面边长2.1×1.2厘米。印文篆书二字,笔画纤细。陕西西安六村堡曾出土2品“橘丞之印”、26品“橘府”、9品“橘官”封泥。《秦封泥集》还收录有“橘监”“橘邑丞印”封泥。这些封泥大多来自今天的陕西西安,可能是南方献橘运至京师,开启相关公文书后的孑遗。想来应该有来自洞庭郡迁陵县者。可惜,吉光片羽虽然珍贵,但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我们不知道橘监和橘丞的职责有何不同,也不知道除了迁陵,秦朝皇帝是否还在其他产橘地也设了橘官。

  到了汉朝,巴郡朐忍、鱼复,蜀郡严道,都设有橘官。《汉书·地理志》载:巴郡“朐忍,容毋水所出,南入江。有橘官、盐官……鱼复,江关,都尉治。有橘官”。清朝光绪年间的金石学家吴式芬、陈介祺收藏有16品“严道橘丞”封泥、22品“严道橘园”封泥。朐忍县在今四川云阳县东,鱼复县在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县相距不远,在秦及西汉时均属巴郡,东汉末改属巴东郡。严道在今四川荥经县西。巴蜀地区温暖湿润,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橘产地。《史记·货殖列传》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在司马迁看来,要是能在蜀、汉、江陵种上千棵橘树,那和当千户侯差不多。可见橘树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来自严道的封泥这么多,严道应该曾经频繁进献柑橘。杨由是东汉章帝时蜀地有名的术士,一天“有风吹削哺”,蜀郡太守廉范问他这预示着什么。杨由说:“不久就会有人献上赤黄色的鲜果。”没过多久,果然有五官掾献来几包新鲜的橘子。交阯郡也设有橘官。《异物志》载:“橘为树,白华而赤实,皮既馨香,又有善味。江南则有之,不生他所。交阯有橘,置长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太平御览·果部三》引)黄武年间,交阯太守士燮向孙权献橘,“十七实同一蒂”(《南方草木状》),群臣都认为这是祥瑞,纷纷上表庆贺。士燮献上的并蒂橘大概就来自他治下的橘官。三国吴阚泽曾上表请求除“橘籍”(《海录碎事·果实门》)。据此推测,橘丞等橘官大概管理着一定数量的橘户,专门种植、看护官橘。

  由《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百官志》记载可知,朝廷会根据各地物产置特设官,橘官只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木官、铁官、盐官。这些特设官“随事广狭置令、长及丞,秩次皆如县、道,无分士,给均本吏”,“在所诸县均差吏更给之,置吏随事,不具县员”。事务繁杂就设令,事务简易就设长,比如交阯郡的橘官大概就是长,俸禄也和小县县长一样,都是三百石。不过,盐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橘子是为了宗庙祭祀、满足皇室的口腹之欲,所以西汉时前者隶属大司农,后者由少府统辖。到了东汉,统统改为隶属郡县。橘官的重要性不可与盐官、铁官同日而语,清人王鸣盛就说它是“微末下吏,盖不足道,且多随时随地设立,事过辄罢,不常置者”(《十七史商榷·郡国官简》)。到了后世,“橘官”甚至成了俸禄微薄的代名词。明末清初的诗人吴伟业有诗《同许九日顾伊人洞庭山馆听雨》云:“鱼市有租堪载酒,橘官无俸且高眠。”赵柏岩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士大夫,民国建立后以清遗民的身份隐居不仕。他以七言律诗和贾景德云:“笑我年来隐橘官,一枝聊借得身安。”

  后世橘官的兴废

  秦汉时期的橘官制度为后世继承。唐代金州汉阴郡(今陕西安康市)、绵州巴西郡(今四川绵阳市)、夔州(今重庆云阳县东)、循州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县西北)都设有橘官。唐代橘官的管辖范围大概并不局限于一县一郡,周围地区各种橘类名品都在橘官贡奉范围内。罗浮山本来没有橘官,开元年间,一位老僧在南楼寺附近种植柑子,味道绝美,于是设御柑园,从此开始向唐宫进献。据说罗浮柑子有两年没有结果,一为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蜀地,一为泾原兵变时唐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这或许只是历史巧合,但世人总爱将自然现象和国家治乱相联系。巴蜀地区、江南各州、江西地区都是重要的柑橘产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诗人杜甫陪同梓州太守章彝在橘亭送别少尹窦某,有诗云:“秋日野亭千橘香,玉杯锦席高云凉。”(《章梓州橘亭饯成都窦少尹》)想来当地橘林遍野,红灯笼一样的果实挂满枝头,空气中都弥漫着清甜的果香。黄柑、乳柑、朱橘、霜橘都是隋唐时期的柑橘名品。隋文帝偏爱蜀地黄柑,为了保鲜,橘官想出了用蜡封住橘蒂的办法。乳柑是唐代培育出的新品种,湖州吴兴郡、台州临海郡、洪州豫章郡都要向唐宫进贡。豫章郡、临海郡每年贡柑六千颗,同居全国贡橘八郡之首。据说,唐开元末年,江陵也进贡了乳柑橘,玄宗选了十枚种在蓬莱宫。没想到到了天宝十载(751)秋天,竟然结了150多枚果实,味道和江南、蜀道进贡的差别不大。玄宗十分自得,把乳柑分赐宰臣。宰臣上表庆贺,认为这是天子圣明的产物:“是知圣人御物,以元气布和,大道乘时,则殊方叶致。”(《杨太真外传》)柑橘畏寒,一遇秋霜就损失惨重。但太湖洞庭山一带的霜橘经霜不落,唐敬宗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到太湖洞庭山亲自督办贡橘事宜,《拣贡橘书情》诗云:“洞庭贡橘拣宜精,太守勤王请自行。珠颗形容随日长,琼浆气味得霜成。登山敢惜驽骀力,望阙难伸蝼蚁情。疏贱无由亲跪献,愿凭朱实表丹诚。”作为贡品的鲜橘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美味,还是地方官员向天子表达忠心的工具。

  汉朐忍县,北周武帝时改名云安县,既产盐,又产橘,唐宋时期都设有盐官、橘官。但是到了南宋庆元年间,这里不再出产柑橘,橘官也撤销了。前来云安县赴任的官吏们专注于盐业生产,发展经济,都不关心橘树:“厥后吏于此者大抵汩汩于货殖,日治盐策商,较析秋毫,独橘官则废已久矣。”张伸出任云安县令后,在治所西侧新建堂舍,题“橘官”为门额,又去市场上买了几十株橘树苗,种在橘官堂周围,渐渐恢复了昔日的橘林盛景:“绿叶素荣,郁然可善,至者无不喟前之芜茀,而愕今之美焕。”庆元五年(1199)九月,李埴从夔州卸任西归,途经云阳县。张伸在橘官堂宴请李埴,李埴有感于张伸虽处偏远之地,但没有消极怠政,“虽一草一木之微,靡不留意”,写下了著名的《云安橘官堂记》。清人戴炳诗《云阳书事》云“土俗但夸盐监井,风流谁问橘官堂”,正是说的南宋旧事。

  “个个和枝叶捧鲜,彩凝犹带洞庭烟。不为韩嫣金丸重,直是周王玉果圆。”(皮日休《早春以橘子寄鲁望》)橘子自古以来就深受上自天子下至百姓的喜爱。查诸史籍,橘子也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唯一一种被官方设立专官管理的水果。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8日,第16版;作者:李兰芳,系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图片来源:原文配图)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