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通志·城墙与城门卷》

《北京文化通志·城墙与城门卷》 以城墙与城门的变迁为切入点,详尽阐述了北京城的城墙建设、城门设置及其命名,并深入分析了这一切背后的文化渊源,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呈现了世界名城北京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和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以城址选择、城墙修建、城门设置与命名为核心内容,以历代涉及城墙与城门的人类活动为线索,以存在于诗词与民间文学中的城墙城门为文化镜像,深入探究北京城墙与城门的来龙去脉,追溯历代城门命名的文化渊源,解析或看似寻常或冷僻深奥的命名语词的内涵与外延,往往可以发现一片崭新的文化天地。【详情】

《北京长城文化辞典》

首部较为完整地展示北京长城文化的大型辞书——《北京长城文化辞典》日前正式出版。《北京长城文化辞典》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科普读物,我们应以此为媒介,进一步挖掘和弘扬长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热爱长城、参与保护长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长城,了解中国的文化,我们要用长城的故事,讲述中国的发展,展现中国的形象。【详情】

《北京三山五园古旧地图集》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历史上的三山五园形成了“三山五园为核、赐园私园集群、山林稻田抱拥、水网御道串联、村镇寺庙棋布、八旗环列护卫”的独特格局。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会的重要文化资源富集地。【详情】

《伟大的中国大运河》

翻开今天的中国地图,一条贯穿南北的“河流”映入眼帘。它北起苍劲的燕山南麓,南抵秀丽的杭州湾,一边枕着雄健的北国山峦,一边沁入旖旎的江南水乡。在地势西高东低,因而大多数河流呈东西走向的中国大地上,古人竟开凿出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运通衢——大运河。【详情】

《北京城的脊梁:中轴线的故事》

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景点”,正是北京中轴线上最核心的遗产点。你见过它们曾经的模样吗?如今岸边游人如织的什刹海,也曾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巍峨的紫禁城太和殿,和明朝初建时有何区别;著名的步行商业街前门大街,在百年前新建了火车站时是另一番样貌的人来货往、商贾云集......【详情】

《四时之外》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在新作《四时之外》里,朱良志先生以《诗经》中的一首小诗开头,思索万古长河中一个生命逗留在此的意义,打开了中国艺术中的“时间”灵境,展露中国艺术独有的时间超越性观念。【详情】

《北京文化地理丛书》

《北京文化地理丛书》包括《远古北京——时空隧道里的故事》《季风北京——风吹出京城文化》《年轮北京——历史画出的辉煌》《园林北京——走进园林阅古今》《地名北京——原来地名会说话》共5册,是一套文化地理科普读物。【详情】

《小说中的北京 新北京人》

《小说中的北京 新北京人》被选为2024北京文化论坛用书,这是一本聚焦当代北京城市生活经验的小说选集。进入新时代,不断变动的新北京呼唤新的文学,作家以文学的形式积极捕捉新鲜的生活经验,这些新的生活经验又会凝聚起新北京人新的城市情感。【详情】

《古典戏曲与民俗镜像》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代名词。戏曲最具中国文化特质,但戏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深受西方影响,恰如传统的经、史、子、集被现代学术分割为文学、历史、哲学一样,戏曲研究同样分为三种学术取向——戏曲文学、戏曲形态学、戏曲文化学。最后这一门类,试图回到戏曲发生的土壤,从民俗文化角度研究“土壤”与“花”的关系,挖掘戏曲多重价值。【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