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道路遗存 丨 外金水桥

来源: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2022-12-01

  根据《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包括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等。本栏目按照《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分类,按照由北到南的顺序,对北京中轴线的地标性建筑进行一一介绍。

  本篇为大家介绍的是历史道路遗存——外金水桥。


  外金水桥桥体的位置与天安门城楼的五座券门以及太庙和社稷坛的南门严整对应,桥体布局、桥面宽度、柱头形式和装饰细节均体现出“择中”的原则。作为进入明清皇城的先导区域,外金水桥是明清两代由皇城通向南郊祭祀的必经之路,也是如今国家举办重大庆典活动的礼仪空间,始终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功能。

  外金水桥·位置与格局

  外金水桥位于天安门南侧的外金水河上,桥体位置分别与城楼门券相对,各桥之间距离基本相同,以北京中轴线对称分布。

  外金水桥·建筑与景观

  外金水桥形似玉带,与天安门城楼组合成具有标志性的礼仪空间和形态。外金水桥五座桥身形制基本一致,均为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平面呈中间窄、两端宽的“工”字形,造型别致,而在尺度与装饰细节上又不尽相同,建筑等级从中间向两侧依次降低。

  外金水桥·功能与传统

  外金水桥与故宫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桥相呼应,自明代至今具有重要的礼仪功能。居中桥体称御路桥,明清时期为皇帝专用。御路桥左右为王公桥,供宗室亲王通行。两端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们通行。与太庙、社稷坛相对应的桥则称为公生桥。今天,外金水桥仍是连接故宫与天安门广场的主要通道。

外金水桥·历史与发展

  外金水桥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 最初仅为三座,经明成化元年(1465年)改建,数量增至七座。现存桥体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来源:图文均源自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官方网站,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