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道路遗存 丨 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

来源: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2022-12-01

  根据《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包括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等。本栏目按照《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分类,按照由北到南的顺序,对北京中轴线的地标性建筑进行一一介绍。

  本篇为大家介绍的是历史道路遗存——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


  北京中轴线南段居中道路是将精心布置的城市建筑群和公共空间连为一体的重要纽带,是明清两代国家礼仪活动的必经之路。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现已发现的遗址以物质实证真实地展现出明代以来南段居中道路的位置、走向、工程构造和不断传承沿用的历史,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

  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位置与格局

  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为若干处分布于正阳门至永定门的居中道路遗存,截至2022年底,自南向北由三处遗址构成。其中,永定门北侧石板道遗存位于永定门以北约100米处,石板道分布于路心两侧,展现出清代御道的铺设方法与形制;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位于永定门以北约400米处,展现出明至现代不同历史阶段居中道路使用情况;珠市口南中轴道路排水沟渠遗址位于珠市口教堂南侧约5米,展现出清代居中道路两侧砖砌沟渠的位置与形制。

  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道路与景观

  永定门北侧石板道遗存为两段花岗岩条石铺砌的路面,东西两侧石板形制相同,以花岗岩材质的条状石板、或其断块铺砌,是清代石路铺面的物质实证。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呈现依次叠压的七条道路(L1—L7)遗存,叠压的层级关系完整地展现出北京中轴线居中道路的修建与使用历史。其修建年代大致可分为:雍正七年(1729 年)以前(L7)、雍正七年(1729年)至民国时期(L6)、民国时期(L5)和现代(L1—L4)。珠市口南中轴道路排水沟渠遗址为沟壁砖砌,沟底平铺青砖,上盖石板,沟底青砖下满打地钉,展现出清代居中道路一侧排水设施的工程构造做法。

  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功能与传统

  北京中轴线南段居中道路是古代皇帝从宫城至南郊祭祀的必经之路。已发现的南段道路遗存表明,北京中轴线南段居中道路自明嘉靖时期以来一直沿用,在历史不同阶段均开展维护和修筑,是明清祭祀路线与礼仪活动的有形载体。

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历史与发展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阳门至天地坛(天坛)、山川坛(先农坛)之间已有居中道路,为土路。雍正七年(1729年),天桥至永定门段改为石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御道石路两侧各辟土道宽二丈,并陆续将石路两侧的板沟改砌为砖沟,还在天坛、先农坛门前的石路两侧开辟六条沟渠,使得天桥至永定门段景观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嘉庆十八年(1813年),沟渠被填。20世纪初,道路被改为沥青混凝土路,原有清代石条被埋于地下,直到2004年被重新发现。2022年,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发现了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与珠市口南中轴道路排水沟渠遗址。

  (来源:图文均源自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官方网站,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