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家宫苑建筑 丨 景山

来源: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2022-11-27

  根据《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包括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等。本栏目按照《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分类,按照由北到南的顺序,对北京中轴线的地标性建筑进行一一介绍。

  本篇为大家介绍的是古代皇家宫苑建筑——景山。


  景山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与重要景观节点,其与故宫共同组成的布局关系,展现了中国宫苑传统规划理念。集高大的山体、秀美的园林建筑和华丽的宫殿建筑于一体的景山,极大地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景观序列。景山及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兼具礼仪祭祀和登高游赏眺望全城的双重功能,为明清国家礼仪传统提供了见证。

  景山·位置与格局

  景山位于宫城以北。作为御苑,景山与宫城构成的南北关系延续魏晋以来的宫苑规划格局。景山呈形态规整的长方形,有院墙围绕。 景山分为南北各异的两个区域。南部以景山山体为主,为明清皇城内制高点,可南望故宫,北眺钟鼓楼。山脊上建有五亭,山体以南依次建有景山南门和绮望楼。 北部区域居中建有寿皇殿建筑群,东侧依次分布有永思殿、观德殿和关帝庙建筑群。建于东北角的集祥阁和西北角的兴庆阁也以中轴线对称布局。

  景山·建筑与景观

  景山整体建筑顺应山势并以中轴线居中对称布局,轴线之上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景山南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殿牌楼、南琉璃门、寿皇门、寿皇殿等,形成了严谨的景观秩序。万春亭位于山顶正中,建筑规制最高,平面呈方形。东侧依次建有观妙亭、周赏亭,西侧为辑芳亭和富览亭。景山北部,以中轴线上的寿皇殿建筑群为核心。建筑群南端为东、西、南三座寿皇殿牌楼与南琉璃门围合而成的礼仪前导空间,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园内现有古树1025棵,形成苍翠森然的园林景观。

  景山·功能与传统

  景山与故宫的位置关系,承袭了中国古代宫苑规划格局。作为皇家御苑,景山具有游乐、种植花果、圈养瑞兽等功能。明代也有皇帝于重阳节登景山的习俗。清代对景山御苑格局进行了改造,在山体北侧中轴线上修建寿皇殿,用以供奉御像,并在山体之上修建观景五亭,亭内供奉佛像,既强化了礼仪祭祀功能,又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建筑空间与景观序列。今天,景山作为公园对外开放。

景山·历史与发展 

  景山所在位置原为元大都宫室后宫。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营建宫城时,在此处人工营造了景山山体。清乾隆十四年至十六年(1749年—1751年),将寿皇殿建筑群移建至中轴线上,建五亭于山脊,并在山体以南建绮望楼。1928年,景山对外开放。1955年,景山作为公园开放。

  景山·重要建筑

  一、寿皇殿建筑群

  (一)功能。寿皇殿建筑群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清代供奉御容的场所,陈列有帝后画像。

  (二)形制。寿皇殿是景山内建筑形制最高的建筑,坐北朝南,下有须弥座台基,汉白玉望柱栏板围绕。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屋面,气势恢宏。

  二、景山五亭及山体

  (一)功能。景山五亭修建于清乾隆时期,是清代皇家登高时休闲纳凉的场所,清代居中的万春亭内曾供奉有奉毗卢遮那大佛。

  (二)形制。居中的万春亭建筑形制最高,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屋面,三层重檐式四角攒尖顶。两侧亭台在平面形式、尺寸、屋顶形态与色彩等方面对称,在建筑等级上依次递减。

  三、绮望楼

  (一)功能。绮望楼修建于清乾隆时期,清代是供景山官学的学子供奉孔子牌位的场所。

  (二)形制。绮望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楼重檐形制,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明间悬满汉文书匾额“绮望楼”;下檐前带廊,有旋子彩画。四周有汉白玉石护栏。

      (来源:图文均源自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官方网站,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