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4-29
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在当下面临着数字化升级的时代课题。特别是在推动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的背景下,基层文化阵地的服务离开数字技术加持,不仅无法实现大批量资源分发,而且会制约既有服务的效能提升。近年来,各地着眼于满足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探索实践“艺术普及+数字化”“全民阅读+数字化”“非遗传承+数字化”等路径,取得一定成效。同时,部分地区存在的重视形式忽略内容、对于数字化概念理解不清、信息技术迭代升级较慢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数字化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必然要求
具体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主要带来两个方面的发展机遇:一是服务内容的无限拓展,二是服务传播方式的加速。
比如在全民阅读领域,之前,为拉近民众与阅读的距离,各地在乡村建设书屋或者图书馆分馆,辅以流动图书车,通过实体图书的分发配送,让民众在家门口即可实现“通借通还”。但随着数字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的地方建设数字图书馆或者接入社会平台端口,读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海量阅读资源。
数字阅读带来的便利性只是数字化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一个缩影。在更广泛的层面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县级、镇级、村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普遍面临效能升级的问题。
从内容和渠道来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民众能够通过手机“一网连接世界”。民众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资源,大家从网上阅读、看新闻、浏览短视频,视野不断拓宽,对于优质文化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
传统公共文化阵地提供的服务内容,比如百姓大舞台的下乡演出、文化大院的图书借阅等,虽然仍有部分受众,但是覆盖面已经远远谈不上“均等化”。特别是对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而言,基层公共文化阵地的服务需要与他们的审美结合起来,通过数字化引入优质内容,才能发挥文化阵地“举旗帜”“聚民心”的导向作用。
先进经验证明“数字+”潜力无限
近年来,各地已经充分意识到数字化对于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性。在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之上,部分地区先行先试,用成功的经验证明“数字+”能够赋能基层文化建设。
在山东省济南市,为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增强基层文化阵地的吸引力,当地利用全市已经建成的数十家泉城书房,普遍配置了数字阅读分发设备。走进泉城书房的社区乡村居民,既能享受实体图书的“通借通还”,还可以通过泉城书房的端口实现上万册免费图书的下载、在线阅读。
在山东全省文化馆系统,公共文化云的建设已经让不少基层地区获益。作为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阵地,以前基层文化馆能够为当地群众提供的培训项目十分有限,有的地方一支舞蹈甚至会连续教3年或者5年。
山东省文化馆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下,主导建设了山东公共文化云。云平台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实现资源的集中采集和批量分发。比如,济南市某个街道综合文化站的舞蹈教学视频上传至云平台,相隔数百里之外的青岛市某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可以免费下载,并供当地有需求的社区文艺队伍学习。山东省文化馆在省级层面建立了督促机制,为鼓励大家上传优质资源,上传数量排名靠前的单位会获得表彰奖励。
“数字+”在基层文化阵地发挥的作用远不止于艺术普及和阅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数字+”也显示出独特优势。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地方的非遗资源主要集聚在镇上、乡村里。这些年,部分地区探索建设村史馆或者民俗馆,集中展示本地文化生态,数字化沉浸式展示手段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山东省临沂市、济宁市、潍坊市等地,当地为实现非遗资源立体多维度展示的目标,利用数字技术复原先辈生活场景,辅以声光电等手段,让本地民众和外地游客走进展馆仿佛“穿越至古代”。听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都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印记,对于了解地方历史、加深旅游印象具有积极意义。
基层群众多样需求带来新的挑战
尽管“数字+”极大丰富了基层文化阵地的内容与传播手段,但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多元,以往“一场戏打遍天下”的基层惠民模式如今已经行不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迫切需要在数字化时代不断与时俱进,主要应当在质量提升上做文章。
有些地方在探索数字化助力效能提升的过程中,曾经走入误区。比如片面看重技术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原创内容的关注。有的地方在县图书馆或者文化馆建立数字体验区,但是民众体验的内容并不具备地域特色,多是对上级资源的照搬照抄。有的数字体验区建设阶段花费不菲,但是经常面临“建成即落伍”的情况,还没怎么使用就被淘汰。还有的地方建设的数字平台过于庞杂,打着“文化平台”的旗号建设,但是后期植入太多不相干的内容,导致文化板块被挤压到边缘位置,失去了原有价值。
凡此种种,都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在数字化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得到科学合理的答案,需要进一步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一方面要精准掌握本地民众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量力而行,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媒介,推动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总之,“数字+”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是未来基层文化建设的大趋势,也是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绕不开的话题。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汲取先进经验,深刻洞察“数字+”的本质其实是理念和手段的迭代升级。要注重用数字的手段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基于本地民众的实际需求,避免出现“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情况。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4月28日,第7版;作者:张 兴;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长清区委党校;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