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中心,有一条从钟鼓楼到永定门,纵贯老城南北,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它肇始于元,距今75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详情】
一锤定音!2024年7月27日,印度新德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大会主席夏尔玛落下木槌,宣布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走了十二年申遗路,中国终于交上了一份名为“北京经验”的答卷。这份答卷,关乎文化遗产,关乎未来,关乎人类自身。【详情】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决定不仅是对北京中轴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全球展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标志着这一蕴含数千年中华文明精髓的建筑群体,将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等【详情】
自2012年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起,历经12年,其间北京市制定了针对北京中轴线整体的保护条例和保护管理规划,实施了48项中轴线申遗保护重点项目,让中轴线历史风貌逐渐再现、生动复原,并带动老城整体保护,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都文化魅力。一组精美海报,带您穿越北京中轴线!【详情】
北京中轴线近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北京第8处、全国第59处世界遗产。在中轴线的遗产区内分布着7000多株妙态千姿的古树名木,它们记录着中轴线700多年的历史变迁,更将见证今日与未来的荣光。正是夏日绿浓时,一起去阅览这些会呼吸的“编年史”吧!【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详情】
7月27日晚,在印度新德里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中轴之夜,光耀古都”主题活动上,作为数字化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成果,“数字中轴·小宇宙”沉浸互动产品向全球发布上线。多国嘉宾体验了这款游戏,很多人“通关”后表示,想尽快到北京实地领略中轴之美。【详情】
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9项。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详情】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北京时间7月27日下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站在北京中轴线上,古都的厚重与京城的繁华相映成趣、一览无余。【详情】
北京中轴线南段再添新明珠。历经半年多的修缮,坐落于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昨天重张开放。先农坛祭坛区域恢复历史风貌,宰牲亭院落也首次揭开神秘面纱。【详情】
6月12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十月讲堂授牌仪式暨大讲堂讲座活动在十月文学院举行。这标志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有了常设的宣讲场所,未来,这样相对固定的宣讲场所还将继续增加。【详情】
北京中轴线遗产“全景图”公开,遗产区及缓冲区总面积共51.3平方公里
纵贯北京老城的北京中轴线遗产“全景图”最新公开:遗产区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总面积约5.9平方公里;缓冲区与中轴线形成和发展联系紧密,总面积约45.4平方公里。市文物局近日公示《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听取公众意见,公示期至12月24日。请跟我一起通过一图来看北京中轴线遗产“全景图”。【详情】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7月25日召开发布会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做具体介绍,条例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