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11-25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黄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肇始阶段的文化象征与集体记忆,其价值阐释与国际传播研究具有深刻的当代意义。因此,在全球化与文明对话日益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探索黄帝文化所蕴含的深层价值与多元传播策略,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增强中国话语的感召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深层的文化支撑。
黄帝文化的时代价值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既是对黄帝历史地位的高度认可,也是对黄帝文化深厚底蕴的深刻概括。黄帝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儒家思想深蕴“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之精髓。慎终追远的祖先崇拜与继志述事的子嗣关怀,共同形成了维系伦理秩序、传承文明血脉的重要基础。《黄帝功德纪序》中对黄帝的功绩概括为“吾中华民族有此生息昌大之疆土,有此博大悠久之文化,有此4000余年震烁世界之历史,翳维皇帝,为国族之神。”秉持“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价值观念,全球中华儿女始终致力于探寻自身的根源与祖先的足迹。“寻根问祖”深刻体现了中华儿女在精神思想层面对于文化之根的执着追求与深切向往。黄帝文化是一种同根共祖的根脉文化,它构成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传承黄帝文化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深远意义。
黄帝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源头之一。据典籍记载,黄帝的发明包括了衣食住行、文字、医药、兵法及社会制度,展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崇高精神,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种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一脉相承。同时,它不仅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紧密相连,也与以改革创新为驱动的时代精神相融共生。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黄帝文化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蕴含了中华民族对于和谐、统一、进取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以及丰富的道德观念与哲学思想。黄帝陵每年吸引无数海内外中华儿女前来瞻仰祭奠,通过庄严隆重的祭祖仪式,表达对文明始祖的深切追念,唤起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同时,黄帝文化融汇了自强不息的奋斗之魂、革故鼎新的创造之力、厚德载物的仁德之基、以人为本的求实之道、天下为公的利民之怀以及中和大同的太和之境。这些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懈追求卓越、勇于攀登高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动力。
黄帝文化国际传播策略
首先,在传播主体层面,黄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社会化和大众化。故此,黄帝文化对外传播不应局限于单一视角,而应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与引领下,发挥学者与研究机构在理论引领和学术支撑方面的作用,利用文化企业在创意策划和市场运作以及民间组织和个人在传播上灵活多变的优势,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良好局面,有效推动黄帝文化走向世界。
其次,在传播内容维度,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要实现文化“听得懂”,就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黄帝故事。可围绕黄帝人物、祭祀礼仪、祭祀场所等多个主题打造传播故事,将黄帝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地文化相融合,采用本土化的叙事方式,运用共情传播策略,激活受众的情感共鸣,实现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如邀请外国学生用黄帝故事元素进行绘画或短剧表演,激活情感连接与文化认同。
再次,在传播渠道维度,应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为黄帝文化对外传播赋能。换言之,黄帝文化海外传播不仅需要官方渠道的正面引导,也需要个体渠道的口碑传播。为此,可通过建设多语种网站,开发黄帝文化主题App、祭祀云体验、黄帝文创产品,以及创作短视频、游戏等多种方式,构建多渠道、数字化、全媒体传播矩阵,提高黄帝文化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黄帝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与纽带。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黄帝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对于增进民族认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黄帝文化的精神力量与历史认同感将持续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11月25日,第7版;作者:李燕,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原文有微调;图片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