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11-25
新秧歌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兴起的一项革命文艺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革新实践,新秧歌运动不仅是民族艺术的一次觉醒,更是文艺深深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生动写照。新秧歌运动改造了传统秧歌形式、融入了革命内容,在边区的宣传动员和社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开展文艺建设的一个优秀范例。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和革命斗争的文艺作品。这一讲话精神在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开始深入农村,收集整理当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文艺形式并加以改造,其中就包括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秧歌。传统秧歌经过文艺工作者们的精心整理、加工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时代特色、适应革命需要的新秧歌。
新秧歌运动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全面推广的过程。以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师生1943年春节创作演出的《兄妹开荒》为起点,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迅速兴起。随后,鲁艺的秧歌队连续在杨家岭、中央党校、文化沟等多处进行演出,把新秧歌运动推向高潮。在文艺工作者的带动下,到1944年春节,延安许多机关、学校、部队、乡村纷纷组建了业余秧歌队。据统计,当时全边区各类秧歌队有994个,平均约1500人就拥有一个秧歌队。
新秧歌运动主要有三个特点:创新性与时代化相融合。新秧歌运动在继承传统秧歌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赋予传统民间秧歌现实生活的内容和时代气息。在人物塑造上,新秧歌摒弃了旧秧歌中常有的丑化劳动人民的丑婆、蛮汉等形象,代之以健康活泼的青年男女或工农兵形象,展现了解放区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在表演形式上,新秧歌将此前单一的“扭秧歌”发展为一种结合说、唱、舞、演等多种表演方式的综合型舞蹈剧,构建起一种更具时代特色的表演艺术。在内容呈现上,新秧歌剔除了旧秧歌中封建迷信等低俗内容,将边区大生产、军民鱼水情等火热的生产生活融入其中。《兄妹开荒》便是当时一部颇具影响的新秧歌剧。该剧以边区现实中的人物为原型,讲述了兄妹二人响应边区政府开荒生产的号召,辛勤劳作,争当劳动模范的故事。这部秧歌剧一公演,便广受好评。当时的《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对《兄妹开荒》给予充分肯定,称其是一个“很好的新型歌舞短剧”。毛泽东看完此剧后频频点头,赞扬说:“这还像个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样子。”
民族性与大众化相结合。新秧歌运动改变了以文艺工作者为主体的创作模式,鼓励群众参与到创作当中。如《二流子改造》出自铁匠工人的手笔;《工厂是咱们的家》由化学工厂的工人们创作;《浪子回头金不换》由两位战士口述记录下来,剧中的角色也是他们来扮演;《刘连长开荒》由工农出身的战士演出;等等。在新秧歌运动中,人民群众不仅是观众,更成为参与者与创造者,民间艺术的潜力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使新秧歌真正成为人民自己的艺术、大众化的艺术。
艺术性与革命化相统一。随着新秧歌运动的深入开展,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又将诗歌、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入秧歌中,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新秧歌剧。这些剧目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革命性,有效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和斗志,因而被群众誉为“斗争秧歌”。如新歌剧《白毛女》,通过对民间音乐、戏曲、民歌等形式的创造性转化,构建了极具感染力的艺术世界;同时,通过对阶级压迫的深刻揭露、革命目标的具象化表达,实现了强大的政治动员功能。它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宣传教育群众的优秀文艺作品,至今也是我国戏剧舞台上盛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
新秧歌运动深深扎根于边区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为宣传抗战、团结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秧歌运动有力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据不完全统计,从1943年农历春节至1944年上半年,一年多的时间就创作并演出了三百多个秧歌剧,观众达八百万人次。”秧歌队走到哪里,就把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讲卫生反迷信、拥军优属等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哪里,对提升群众的思想觉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剧团下乡时,地方干部所说:“你们演一次比我们宣传一百次都强。”
新秧歌运动有效地鼓舞了军民士气。《拥军花鼓》《牛永贵挂彩》《拥军爱民》等新秧歌剧生动演绎军民鱼水情深,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将士的斗志;《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一朵红花》等新秧歌剧讴歌劳动光荣,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热情。当年边区的《解放日报》曾多次报道新秧歌运动对人们思想上的激励和精神上的鼓舞。
新秧歌运动极大地推动了边区文化建设。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西北地区文化教育比较落后,当地民众科学文化知识缺乏,生活卫生习惯较差,封建迷信思想浓厚。陕甘宁边区建立后,非常重视文化教育,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群众文化知识水平。新秧歌运动的兴起对边区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新秧歌剧《护士拜年》《夫妻识字》《反对买卖婚姻》《破除迷信》《拖辫子》等,大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鼓励边区民众开展识字、读报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有力地推动了边区社会新风尚的形成。
延安新秧歌运动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倡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体现了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创作方针,是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宝贵经验,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