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东:河西务钞关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0-31

  天津武清区的河西务镇御河广场,有一座巍峨的“津门首驿”碑,从这几个字就可以知道,河西务是古代从北京进入今天津境内的第一个驿站。其实河西务还有一个更显赫的身份——中国最早的海关之一。

  海关古称钞关、常关,是一个主权国家对出入境的一切商品和物品进行监督、检查,并照章征税的国家机关。明初无钞关。至明朝中期,因朝廷滥印纸币(大明宝钞),很多商人拒用纸币,而且居货不税,造成宝钞大肆泛滥、大幅贬值的局面。为挽救宝钞,朝廷采取措施,疏通钞法,其中之一就是在一些道路、关津处,设立关卡,对来往商人征收宝钞以强令宝钞流通,同时增加日益困乏的大明朝廷的财政收入。宣德四年(1429年),明廷首先在北京至南京的运河沿岸,择“商贾舟车之会”,设置漷县、临清、济宁、徐州、淮安、扬州、上新河七钞关。明朝称纸币为钞,因钞关初建时,以钞为征收本色,故称钞关。

  河西务地处京畿,扼进京要道,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必然成为封建统治者收税的重地。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朝廷在河西务设置马站、漕运总司,并兴建十四座漕粮仓。是年,又在河西务设漕使司,管理海运。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颁诏改河西务为“河西水驿”,河西务成为“水陆兼责”、“极要冲”的大型驿站。每届漕运时期,但看潞水帆樯,两岸店铺栉比,百货山积,商贾云集,人流如织。再加上粮仓储积调运,贡砖漕转,处处一派繁华兴盛的景象。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朝廷将漷县钞关移至河西务,称河西务钞关。其有府吏、老人、阴阳生、库夫、门子、 馆夫、银匠、船埠头等,共百余人,负责开放关口、丈量船只、登录簿册、收兑钞银、解送饷银等。

  初期主要征收船税,又称船料、船钞,所收之税归属户部。朝廷在河西务城内设有户部分司(副部级),河西务钞关直属户部,并由户部主事监收。征收的主要对象是过往的普通商船。宣德四年规定,以装载物货舟船“所载料多寡、路近远纳钞”,即以装货的多少,亦即船的大小及路程的远近为计量标准,空船不征,物货不税。每船百料收钞100贯。所谓“一百料”,是根据商船船头长度和梁头座数估算的。以遮阳船为例,头长一丈一尺,梁头十六座,即算作一百料。因每百料起征数目太高,后不断削减收炒数额,到景泰元年时为十五贯。

  万历年间,商船进京,除原有的船料钞外,还要征收正、条两税。外地商船经过河西务的,先在本关纳税二分,当地钞关印发红单,注明何处发卖,然后商人持红单到河西务。进京的,河西务钞关再给与红单,商人到崇文门宣课司,凭单缴纳正条船三税,补足余下的八分,共计十分之数。不进京的,发往四外卖的,河西务钞关只收正税,免条船二税。

  到明后期和清初,河西务钞关的职能除“监收船料商税”,还有稽查的职能。要协助各地查稽逃犯、检查过往官员的通行证明等,还要对日、朝、意、英等外国使船进行检验勘合。河西务钞关成为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批海关之一,并一跃成为成为“堤连第宅功勋店,岸拥旌旗使者艖。税榷五材充国计,商通四海足生涯。会同诸夏咽喉处,名利烟波炫晚霞”的“京东第一镇”。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河西务钞关的存在对当地的工商业也带来了很大冲击。明后期,为满足皇族的享乐,朝廷大肆搜刮,而紧邻京师的河西务钞关无疑成了一棵摇钱树,税率不断提高。为增加税收,朝廷还派宦官充任税监坐镇河西务钞关。这些宦官借机中饱私囊,加之乱罚款、乱摊派、乱征求资助之事,所谓“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商税的繁杂苛重,几将河西务的工商业推向崩溃的边缘,商户纷纷破产或搬离河西务。户部尚书赵世卿在奏疏中说:“臣不胜惊讶,随查各关监督预呈文案,在河西务关则称:税使征敛,以致商少,如先年布店计一百六十余名,岂止三十余家矣。”

天津北大关桥(图片来源于天津市档案馆)

  到清康熙元年(1667年),清政府不得不将河西务的钞关移到了天津,并改称天津关(今北大关)。作为中国最早海关的河西务关虽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在中国的海关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天津市河西务镇初级中学 马金东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