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11-27
红医精神诞生于战争年代,以“政治坚定、技术优良、埋头苦干、救死扶伤”为核心,凝结、彰显着无数革命医务工作者的理想信念。

图为福建汀州福音医院休养所,是革命时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及干部同志治病疗养的地方。图片来源:汀州名城微信公众号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深入挖掘红医精神的时代意蕴、系统阐述红医精神的育人价值、探索红医精神的传播路径,有助于筑牢医学人才培养的精神根基,从而培养更多兼具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与深厚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
新时代背景下红医精神的育人价值
其一,红医精神是增强政治认同的“压舱石”。通过再现先辈们在艰难困苦环境中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鲜活史实,红医精神可引导医学生坚定政治方向、廓清思想迷雾、筑牢思想根基,自觉将个人职业追求与国家民族需要相结合,进而成长为政治可靠、信念坚定、理想远大的新时代“红医传人”。其二,红医精神是医德仁心的“校准仪”。红医先辈们具有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品德,以自身行为生动诠释了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为医学生提供了超越功利主义的伦理镜鉴,可促使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潮侵袭,树立生命至上、平等仁爱的职业伦理观念。其三,红医精神是精进医术的“助推器”。技术优良是红医精神的重要要求,可激励当代医学生自觉传承红医先辈自力更生、精益求精、锐意创新的精神品质,在医学道路上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努力攀登,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促进人民健康福祉,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新时代背景下红医精神的传播路径
深化课堂叙事体系构建。新时代背景下传播和弘扬红医精神,需要重视课堂教学,推动红医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构建层次分明、逻辑贯通、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体系。一方面,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设立专门的单元或模块,向学生系统阐述红医精神的历史脉络、时代背景、核心内涵,使学生深入了解新时代传承红医精神的意义价值。可采用史论结合、情理交融的方法,聚焦张学彬、白求恩等典型代表,深刻剖析红医工作者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为人民健康鞠躬尽瘁的故事,强化学生对红医精神的认同。另一方面,需要推动红医精神融入专业教育。外科学、内科学、解剖学、医学史等专业课程教师需深入挖掘知识点和技能点,将其与红医精神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嵌入红医前辈的奋斗案例,讲述当代“最美医生”“时代楷模”等践行红医精神的先进事迹,将抽象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准则与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红医精神在临床决策、科研攻关等环节中的现实指导意义。以思政课为主轴,以专业课为支撑,构建立体化、贯通式的红医精神教育教学新生态,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统一。
拓展情境式实践载体创设。传播红医精神离不开具体实践,创设丰富多元、真实深刻的情境化实践载体,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躬身实践中领悟精神真谛,从而推动学生将内心认同转为行动自觉。具体而言,一是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依托高校校史馆、红色革命纪念馆、医学名人故居等场所,采用场景复原、多媒体交互、沉浸式叙事等技术手段,逼真再现红医前辈在艰苦环境中的救治场景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通过营造强烈的历史现场感,给学生带来视觉震撼,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产生深刻的价值共鸣与情感认同。二是开展主题性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入革命老区或偏远乡村,开展“重走红医路”活动,让学生在提供医疗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切身体会红医前辈奉献担当的精神。发起“寻找身边的红医传人”口述史采集整理项目,鼓励学生深入基层,访谈德高技精的“人民好医生”,让学生充分感悟红医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播和延展。鼓励学生以红医精神为主题,开展剧本创作、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模拟扮演红医对业务精益求精、对病患无微不至的场景,在沉浸式表达中深化学生对红医精神本质的理解。
强化融媒体传播矩阵构建。进入21世纪,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传播红医精神、扩大其时代影响力,需要以内容创新为引领,以平台协同为支撑,以用户参与为延伸,探索差异化、网络化、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内容创新方面,可围绕红医精神内涵,结合不同受众群体信息接收偏好,创作精品化、易传播的内容产品。比如,针对青年医学生,开发短视频、推出H5互动故事,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体验项目,生动讲述红医历史、介绍典型人物、传递红医精神内核。针对医务工作者,打造纪录片和人物传记片,推出“微论坛”节目。深入探讨红医精神对医疗技术、伦理职业精神塑造等的启示。在平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高校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App等定期推送红医精神相关文章。利用媒体平台设立官方账号,制定精细化、差异化运营策略,使红医精神传播触达更多网络用户群体。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共同策划推出深度稿件,打造高质量专题纪录片,撰写系列评论文章,提高传播内容的公信力和引导力。除此之外,还可以激发用户自主传播热情,鼓励医生、医务工作者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使用特定话题标签进行分享、评论,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参与、自发传播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背景下,凝练红医精神的育人价值、探索红医精神的传播路径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深化叙事体系建设,强化学生情感认同;以情境实践为特色,打造沉浸式教育载体,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以融媒体为平台,构筑现代化传播路径,广泛传播红医精神。这三条路径相互策应、协同发力,必将推动红医精神内化为医学人才培养的精神基因,培养出更多政治过硬、技术精湛、心怀大爱的优秀医学人才。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11月25日,第7版;作者:胡伟菊,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图片来源:汀州名城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