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时代意蕴、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11-1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时代意蕴。第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有助于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有助于其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明确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有助于提升思政引领力,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崇高的品格修养、向上的价值追求、为家国思忧的情怀情操等内容,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同向同行,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本土化的话语资源与实践载体。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有助于抵御不良思想的渗透入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经数千年文明积淀形成了独具东方智慧的思想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能够阻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链条,进而抵御不良思想的入侵。

  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其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分散于部分的通识课程、相关主题学术讲座等,思政课程、人文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未实现互通关联,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其二,传播内容与形式的感染力有待提升。在传播内容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多为传统典籍的单向度解读,尚未完全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坐标系的对话机制,难以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契合时代需求的现实指导与价值引领。在传播方式方面,以讲授法为主的传播形式往往被贴上了灌输、照本宣科或“一讲到底”的标签,大学生不仅无法与知识产生深层次的互动,甚至与教师都无法进行浅层次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较少,难以引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和进一步探究。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过程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往往被局限于抽象、普适的理论知识学习中,大学生难以通过具身化的文化体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其四,文化传播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有待强化。当前高校的评价体系偏重于“课题”“论文”等可计算性指标,对于文化传播这类难以量化评价的指标往往无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性。

  面对挑战,必须在问题导向下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对策。

  首先,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传播体系。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组建协同指导委员会,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整合、部门协调合作等议题定期开展研讨会。各个院级单位应当落实对应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作小组,定期向指导委员会汇报传播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成果。

图为北京大学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庆演活动。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

  其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创新化阐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根本方法论框架,深度观照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场域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向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超越性价值的思想内核转化为契合现代话语体系、应答时代命题、驱动社会文明进程的理论表达范式。可依据价值适配性、社会需求度、传播可行性等维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庞大资源库中进行深度文本挖掘与语义重构,实现其核心要义的现代性转译,并最终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

  再次,活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资源,构建物质资源为基、学术资源为脉、实践资源为翼的立体化传播体系。在物质资源方面,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营造沉浸式认知,通过毫米级精度的多维建模与智能化交互,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可参与、可对话的动态认知载体。在学术资源方面,可将发表于核心期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文章进行阐释,将其转化为大学生可接受的知识形态。在实践资源方面,高校与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可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将文化遗产地转化为“行走的课堂”,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和情感体验中“活化”认知,实现从“知”到“信”再到“行”的转化。最后,完善评价激励机制。高校应改革评价体系,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文化传承、通识教育等方面的贡献纳入工作考核、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的考量范畴。同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相关教学改革项目和实践活动,对成效显著的集体与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营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良好校园生态。

图为长安大学两百余名师生跟随非遗传承人一起,深入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图片来源:长安大学微信公众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觉、更加系统的整体规划、更加创新的方式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植于大学生心中,引导他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11月18日,第7版;作者:李杨,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处;图片来源:北京大学、长安大学微信公众号)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