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9-2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遵循,必须坚定不移贯彻。”“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国家文化安全教育不仅是新时代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体现,还是防范各类风险的重要手段,具有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公民国家文化安全意识以及文化认同等重要作用。文化传播视域下,国家文化安全面临全新机遇和挑战,而数字化发展为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开辟了新路径。因此,本文着力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队伍三个角度探索文化传播视域下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的数字化发展策略。
整合数字资源:优化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内容
数字工具的应用可以促进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资源的系统性开发与供给,推动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性传播。一方面,传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内容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知识体系。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或者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数字技术,对海量国家安全教育资源进行高效化整合、精准化分类。比如,系统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按照国家文化安全责任、义务、主体进行划分,或者将涉及领域、实施时间以及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等条款归为一类,生成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的法律知识图谱,清晰呈现法律条款在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方面的协同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实时国家文化安全传播动态,及时更新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内容,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帮助人们全面、系统地理解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助力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的强大计算能力以及数据存储容量,根据用户画像、所处教育环境以及实际学习需求等,精准识别当下公众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以及国土安全等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薄弱点并进行有效整合,以此向公众推送个性化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内容,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学习需求,为文化传播视域下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注入强大的创新动力与发展活力。
科学技术驱动:创新国家文化安全教育方式
传统的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多采用单向灌输的理论教学法,使得教育实效受限。文化传播视域下,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国家文化安全教育方式。一方面,利用“5G+直播教学”等方式进行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其中,虚拟现实以及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主要采用2D界面以及3DMax等对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内容进行形象化塑造,通过建立虚拟的教育空间,能使人们沉浸式体验国家文化安全的场景教学,促使国家文化安全知识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可视化与数字化方式,强化人们对国家文化安全的认知与了解,助力国家文化安全教育教学“活”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在提高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吸引力与实效性的基础上,可凭借数字工具的技术优势与传播力,打造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的传播矩阵。其一,在文化传播视域以及数字化发展进程中,依托国内外新媒体平台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立体化传播,提升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实效。同时,深耕垂直细分领域,通过智能分析用户兴趣偏好等,使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实现纵深传播,增强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的区域化或者分众化的内容表达,形成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的线上宣传场域。其二,探索“前沿科技+文化传播”的宣传模式,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工具进行国家文化安全传播活动的策划等,打造“虚实结合”互动式宣传体验,开发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的线下宣传场域,提高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影响力。
教师知识交叉:打造国家文化安全教育数字教师队伍
文化传播视域下,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国家文化安全教育难度加大,需要加强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助力教师实现跨领域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一方面,以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文化安全理论与实践教育等相关内容,夯实教师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同时,引导教师实时关注国家文化合作与交流的相关动态与内容,助力教师及时将国际文化交流的案例以及跨文化交流技巧等纳入国家文化安全教育教学中,强化教师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国家文化安全的教育与传播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针对文化传播视域下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的数字化发展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引入企业高层或技术骨干等,以专题讲座或者实践课程等方式为教师开展数字化教育与培训,让教师深入了解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化传播分析以及数字化教学场景等方面的应用,助力教师更好地适应文化传播视域下国家文化安全教育数字化发展需求。此外,由于文化传播视域以及数字化发展的特殊性,应着力引导教师在国家文化安全的传播过程中把握好度,依托正反典型案例进行探讨,有选择地吸收或者借鉴西方文化为自己所用,促使教师在典型案例的学习中增强辨别信息的能力,提升教师对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内容的运用能力以及传播能力。
未来,需要探索数字工具在国家文化安全教育中的更多应用模式,以适应文化传播的发展需求,为国家发展筑牢安全屏障以及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9月25日,第7版;作者:唐宏波;图片来源:社会科学家杂志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