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一路“长安”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25

  每逢国庆佳节,北京最喜庆、热闹的一条街莫过于长安街,四方来客徜徉其间,同看十里长街繁花似锦,领略千年古都万象更新。今年九三阅兵前,长安街路面35小时焕然一新的“中国速度”为人津津乐道,其实这条有着六百余年历史,如今横贯首都的东西中轴线,一直引领着城市建设规划的方向,也是首都新时代发展的重要见证。

  十里长街东西“展翅”

  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长安街,其名取“长治久安”之意,原为皇城与内城的交通要道。其狭义路段(东单至西单)长约3.8公里,故又有“十里长街”的雅称。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前,这条曾经的皇家御道两侧已是垃圾成山、杂草丛生的萧条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专家建议将部分行政中心放在旧城干道上,长安街的轴线地位确定下来。在研究长安街宽度时,中央主张,要满足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集会的需要,长安街至少要100米宽。(2017年8月15日《北京日报》16版,《1953年的西长安街》)

  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城区旧路存在着东、西干线少和路面狭窄等短板,不能适应城市交通运输的需要。而贯通东西城最重要的中心干线就是东西长安街。东长安街在1950年已改建成双向大道,西长安街车行道却仅有12米宽,且有5米被电车道占去。街道狭窄不仅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每年“五一”“十一”等重要庆祝节日,壮观的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后,便只能“憋屈”地分散通过西长安街。因此,在北京市公布的1954年道路修建计划中,西长安街“展宽”被列为重大工程项目之一。(1954年3月11日《北京日报》1版,《今年工程计划初步确定》)

1954年3月11日,《北京日报》1版

上世纪50年代初,西长安街至复兴门街景。李晞摄

  那时候的西长安街就像是东西城大道上的“瓶口”,影响了长安街的整体通行能力。北京市政府经过审慎考虑,决定将其展宽,并在北部修一条新路,形成同东长安街一样上下行的格局。展宽后的西长安街包括两条车行道及中间的隔离带和两旁人行道,有48米到74米宽。得知消息的沿街居民、商户纷纷表示,愿为首都建设让开大道,主动积极找房或等待政府安置。(1954年11月9日《北京日报》1版,《西长安街展宽工程积极准备兴工》)

  西长安街于1956年延长至复兴门。自西单向西望去,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一直延伸到城外,过去在北京市地图上标志着旧刑部街和报子街的三十二支细纱般的小黑线,被一条粗线所代替,西长安街同复兴门大街握起手来。如此一来,从东长安街经过天安门到复兴门,4.5公里的干道就一线贯通了。(1956年12月4日《北京日报》2版,《西单到复兴门道路工程昨完工》)

1956年12月4日,《北京日报》2版

  1959年,东单以东通往建国门外,西单以西通往复兴门外,长安街已扩建成一条宽50米至80米的长街。陈毅元帅参加国庆十周年大典后,以《十年大庆》为题赋诗两首,其中一首《长安街》中道出了当时的盛景与对未来的期冀:“长安大道放光华,东是朝暾西赤霞。巨厦摩天惊突兀,巧工遍地斗奇葩。”(1979年4月26日《北京日报》3版,《漫话长安街》)

1959年,扩建后的十里长街宽阔平坦。 摄影:高宏

  从此,长安街成为国庆阅兵及国家庆典的核心场所,这条长街既是首都最知名的迎宾大道,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辉映的窗口。

  东西中轴线编入北京总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首都建设速度加快。1980年,中央书记处作出关于首都建设方针的四项指示,明确了首都发展的方向。其中一点提到,利用有山有水有文物古迹的条件,把北京建成优美、清洁、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城市。(1980年5月5日《北京日报》1版,《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

  在此契机下,延续了20多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启动调整。1980年11月,70多位各界专家齐聚一堂,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言献策。在谈到旧城改建方案时,许多与会专家都认为:一定要遵循历史遗留下来的优良布局,突出东西和南北两条轴线(东西长安街轴线和鼓楼—永定门轴线)。(1980年11月29日《北京日报》1版,《制订首都总体规划刻不容缓》)

1980年11月29日,《北京日报》1版

  此时,长安街已成为西起石景山、东到通县长达40公里的宏伟大道,与南北中轴线相交在天安门广场,古都北京更为壮观。作为全市交通的中枢神经,长安街的变化只是北京整个道路建设的一个缩影。到1981年6月,与长安街相连的沥青路总长度已从200余公里增至2000余公里,市区宽达13米以上的沥青路有100多条。(1981年6月29日《北京日报》2版,《从214公里到2185公里》)

  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方案中,长安街首次作为北京的东西中轴线编入总体规划。北京城市规划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城区计划建设横贯东西的6条干道,排在首位的就是东西长安街。那版总规在旧城改建布局中明确保留并发展南北中轴线,已延长为40公里的东西长安街明确为东西中轴线,同时重点改建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和二环路两侧。(1983年8月19日《北京日报》1版,《市政府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介绍〈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东西中轴线的发展,促成了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首都建设新格局。民族饭店、建国饭店等建筑以及王府井大街、秀水街等商业街道的发展,让长安街在古韵中焕发了新生,也承托了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1984年大年初一的清晨,本报记者从西到东走访了长安街。整洁宽阔的十里长街上车水马龙,车头写有“共青团号”4个红字的1路682号公共汽车行驶到建国路站,一位手拄双拐的小伙子刚挨近车门,售票员梁玲就迎上去搀扶;东单邮局的投递员廉庚明急匆匆骑过东单路口,他的自行车上满载着给附近居民的报刊、信件和大小邮包;位于西长安街路南的新风饭馆实行“门前迎客、巡堂带座”,外地来的游客落座没一会儿,洋溢着浓浓年味儿的三鲜水饺就端上了餐桌;为了让全国人民早日看上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复兴门外国家重点工程彩电中心工地上,建筑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1984年2月3日《北京日报》1版,《春溢十里长街》)

1984年2月3日,《北京日报》1版

  修建地下通道助长安街提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安街上的车流量与日俱增,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条贯通东西的大动脉出现了严重“梗阻”。有人统计过,高峰期间的建国门、东单、复兴门等重要路口滚滚车流排出一二里地,像蜗牛一样蠕动,每个路口南来北往的自行车每小时有两千余辆,更不用提通行街面的大量行人了。

1986年,长安街上车流如织。

1993年的西长安街。 摄影:张风

  为解决长安街行车难的问题,北京市政府决定投资修建一批地下通道。1994年3月,长安街改造一期工程拉开序幕:从建国门到复兴门7公里长的路面下,在社科院、北京站口东西口、妇联大楼、东单东西口、外经贸部、南长街、石碑胡同、府右街、电报大楼、民族饭店等处新建20座地下通道。这样一来,加上原有的4座,长安街平均每隔200多米就拥有一条地下通道,既方便了过街行人,又助来往车辆提了速。

  在长安街上修路非同一般,不能断路“大开膛”,毕竟街面下有20多种管道,涉及暖气、自来水、通讯电缆等,地面每天过车50多万辆,稍有不慎,路面就可能塌陷。为了不影响交通,建设者们开动脑筋,采用超浅埋暗挖法,在距地面0.8米的下方开挖土方。本报记者探访长安街最长的南长街通道施工现场看到,几十名工人有的持风镐掘进,有的喷浆,还有的正往边墙贴瓷砖,工程已接近尾声,丝毫看不出这里遇到过“卡脖子”的大麻烦。此前,由于北出入口变更设计,通道拐了一个弯,工人们必须拆除已打好的沥青路面和二十几榀钢支撑。面对困难,26岁的周明贵主动请战,带领16人团队用三天三夜完成了150立方米的土方任务,没延误一天工期。(1994年8月25日《北京日报》1版,《疏畅“长安”》)

1994年8月25日,《北京日报》1版

  1994年秋,20座地下通道全部投入使用,横卧长街的许多斑马线消失了,人行下、车行上,各行其道。疏畅长安街,地下通道可谓功不可没。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1998年,北京市启动对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整治,包括104处工程。完工后,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新增绿地15万平方米,人行步道铺装花岗岩石材或彩色混凝土砖,东单至西单两侧的人行步道展宽至6米,盲道直通过街天桥,一块块新开辟的绿地芳草如茵……大气、庄严、典雅、美丽的长安街风格雏形初现。(1999年6月25日《北京日报》1版,《整治中的长安街初展雄姿》)长安街已不仅是政治地标,更是展现现代化都市文明的窗口。

1999年6月25日,《北京日报》1版

  “百里通衢”展现首都风貌

  按照道路养护时间规定,城市主干道一般在运营十年左右大修一次。2009年3月,长安街迎来大修,以路面翻新为主,涉及礼士路至四惠立交桥约12公里路段的主、辅路。透水砖、温拌沥青、热再生等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轮番亮相,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长安街“穿”上了一件“环保衣”。

  2009年8月13日凌晨,人民大会堂北侧的长安街上,3台沥青摊铺机一字排开由西向东推进,“吐”出黑油油的一层沥青,压路机紧随其后把沥青压实在路面上……“我们要在5小时内,将4厘米厚的沥青铺上两层,才能保证路面的强度。”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总工柳浩紧盯着测量沥青摊铺厚度的杠尺说。长安街大修使用的沥青是一种新型路面摊铺材料——废胎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其中20%的成分是汽车废轮胎加工的橡胶粉,可以增强沥青的韧性和路面的降噪性能,还能“消化”很难降解处理的大量废旧轮胎,所以有“环保沥青”的美称。(2009年8月13日《北京日报》1版,《长安街路面“穿”上“环保衣”》)

  此次长安街大修历时5个月,首次实现了五上五下双向十车道的规划设计,大大提升了整体道路的通行能力。(2009年8月26日《北京日报》5版,《长安街历时5个月大修竣工》)

2009年8月26日,《北京日报》5版

  作为中心轴线的延伸,长安街西延方案也提上了日程。

  2010年,长安街西延方案公布:东起古城南路,向西经首钢厂区后,跨永定河,抵达门头沟三石路,与规划中的石龙西路相接,道路全长约6.4公里,设计为三上三下六条机动车道。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长安街西延使中心城与京西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给门头沟新城和石景山区的发展、支撑首钢地区的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0年6月9日《北京日报》5版,《长安街西延6.4公里至门头沟》)

  北京的南北中轴线展示的是古都风貌,而东西中轴线反映的是首都风貌。这一建筑格局在新时代的城市规划中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2016年国庆节,长安街沿线摆出各式花坛,游客在天安门广场留影。

  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这是一张奠定首都未来发展大框架的蓝图——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两轴”指的就是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2017年10月15日《北京日报》2版,《谱写首都发展新篇章》)2020年实施的《北京市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市容环境景观管理规定》中明确,“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为: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东西向延伸,向西延伸至首钢地区、永定河水系、西山山脉,向东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运河、潮白河水系。(2020年11月7日《北京日报》5版,《长安街沿线环境景观新规施行》)

2020年11月7日,《北京日报》5版

  如今,长安街已有55公里长,其东延长线上,北京城市副中心强势崛起;西延长线上,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奋力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从明代御道到“百里通衢”,长安街正在通向更辉煌的未来。

  (来源:《北京日报》2025年9月25日,第10版;作者:汪丹;图片及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新华社)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