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道路遗存 丨 万宁桥

来源: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2022-12-01

  根据《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包括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等。本栏目按照《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分类,按照由北到南的顺序,对北京中轴线的地标性建筑进行一一介绍。

  本篇为大家介绍的是历史道路遗存——万宁桥。


  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为古老的桥梁,其位置及功能历经7个世纪始终未变。万宁桥呈现出自元至今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为元大都、明清与当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叠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实证。

  万宁桥·位置与格局

  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中部、什刹海东岸,跨越玉河水道,其位置自元代至今未有变化。

  万宁桥·道路与景观

  万宁桥为单拱石桥,由桥体、燕翅、镇水兽、澄清上闸构成。桥面两侧各设16根望柱,高1.6米。望柱下部为四方石柱,上部为石榴形柱头。望柱之间为石栏板。河岸为石砌驳岸,驳岸上设镇水兽,为龙之九子趴蝮,有镇压水位的寓意。

  万宁桥·功能与传统

  万宁桥自元代始建起一直承担着南北交通的重要功能,是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玉河段的交汇点,是玉河水系进入什刹海的重要门户,也是联系城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桥梁。

  万宁桥·历史与发展

  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在积水潭(今什刹海)东岸建万宁桥,初为木质,后改为石质,并在桥西设澄清闸以调节水位供船只通行。1924年,将万宁桥桥面纵向坡度降低。1952年,万宁桥主体被埋在地下。2000年,结合玉河考古发掘、护岸恢复和河道清淤等工程,对万宁桥桥身和石砌驳岸进行修缮。至今,万宁桥仍是北京中轴线上重要的南北向交通要道。

  (来源:图文均源自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官方网站,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