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2022-12-01
根据《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包括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等。本栏目按照《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分类,按照由北到南的顺序,对北京中轴线的地标性建筑进行一一介绍。
本篇为大家介绍的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天安门广场建筑群。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位置,形成于明代并于20世纪中叶扩建,成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转变的重要实例之一。广场的规划格局延续并强调了以北京中轴线均衡对称的原则,其建筑与景观展现出中国20世纪中叶公共建筑对民族风格的探索与创新,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发展的里程碑。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已成为国家活动和人民文化活动、大型庆典活动的举办地,自形成至今始终是国家礼仪文化传承的见证。
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位置与格局
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地处天安门以南,正阳门以北。在广场轴线上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两座纪念性建筑,在广场东、西两侧分别对称布置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两座公共建筑。天安门广场的布局尊重并延续了北京中轴线以中为尊的规划格局,丰富与强调了北京中轴线的景观秩序,强调了北京中轴线在城市规划中的统领地位。
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建筑与景观
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将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布置于中轴线之上。广场两侧东西布置的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以严谨对称的高度、体量和立面设计加强了中轴线景观的秩序性;以立面上完整、连续的柱廊形式塑造广场界面的纪念性;以庭院的使用,形成“一实一虚”建筑体量的对比;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平屋顶烘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统领作用。简洁的现代建筑风格配以民族传统样式装饰图案,使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民族主义风格建筑探索的代表性实例。
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功能与传统
天安门南侧区域在明、清两代是举办重大庆典、颁布诏令和国家机关办公的场所,民众不得随意出入。20世纪初,这里被改造为公共空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当日30万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文艺演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后,天安门广场经过两次改扩建,至1977年形成今日所见格局。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的形成对于北京中轴线的发展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展示出北京现代城市发展对于北京中轴线所建立的秩序与景观的尊重与继承,其规划格局、建筑体量和立面设计均延续了中轴线居中、对称的原则,而且突出地见证了北京中轴线近现代公众化的转变历程。
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历史与发展
天安门南侧原为“T”字形皇家广场和中央衙署区,形成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20 世纪初期,为顺应时代和城市发展需求,原本封闭的宫廷广场被改造为民众可自由穿行、逗留的公共空间,成为今天天安门广场的雏形。1949年后,为丰富城市功能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天安门广场于1949年至1959年、1976年至1977年先后进行了两次改扩建,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和国家公共建筑选址于广场中轴线之上或两侧,形成今日所见规划格局。
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主要建筑
一、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功能。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设的,它是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中第一个选址于北京中轴线之上的纪念性建筑,奠基于1949年,于1952年至1958年建设完成。
(二)形制。人民英雄纪念碑采用了中国传统碑碣形式,碑身坐南朝北,面向天安门,由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分四面镶嵌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以172个精心设计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史,从图案设计到雕刻技术均代表了20世纪中叶中国雕塑的最高水平。碑身正面最醒目的部位镶嵌着巨型花岗石,上面镌刻有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碑身背面则镌刻着毛泽东主席起草、周恩来总理题写的镏金碑文 。碑顶采用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古典建筑样式,形态庄严凝重。
二、人民大会堂
(一)功能。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地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场所,竣工于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
(二)形制。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平面呈对称造型。立面采用古典的竖向三段式设计,台基、柱廊、屋檐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图案加以装饰。台基上为12根红色大理石柱础、淡灰色大理石柱身的门柱,按照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手法,中间柱距略宽,两侧依次递减。四周入口由134根直径2米的柱廊组成。正门前有5米高、83米宽的花岗石台阶。人民大会堂呈南北长的矩形,烘托了北京中轴线开阔而又深远的效果。
三、中国国家博物馆
(一)功能。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竣工于1959年,扩建于2007年,它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
(二)形制。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以北京中轴线构成东西对称布局。老馆设计时采用了“目”字形为基础的内院式布局,并在西侧入口安排了空廊,和人民大会堂形成“一虚一实”的体量对比,以保证立面尺度、形式与手法的对称。
四、毛主席纪念堂
(一)功能。毛主席纪念堂是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代革命领袖的纪念堂,竣工与1977年,建筑内有多处厅室供公众举行纪念活动、缅怀领袖的思想精神与丰功伟业。
(二)形制。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平面呈正方形。纪念堂建筑主体由基座、柱廊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基座部分为双层镶有汉白玉栏杆的红色花岗石基座。44根方形花岗岩石柱环抱外廊,柱间距按中国古建筑手法明、次、梢间距离依次递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屋顶为棕黄色琉璃板装饰的重檐屋顶,檐间镶葵花浮雕。建筑整体色调素雅。正门朝北,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堂的建筑装饰大量采用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与天安门广场整体环境氛围相呼应。
(来源:图文均源自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官方网站,版权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