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2022-11-27
根据《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包括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等。本栏目按照《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分类,按照由北到南的顺序,对北京中轴线的地标性建筑进行一一介绍。
本篇为大家介绍的是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天安门。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为进出宫城的前导性礼仪建筑序列与朝堂空间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对《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的秉承。天安门也是明清时期颁布诏令及现代举行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是国家礼仪的载体,见证了两千余年王朝统治的终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天安门·位置与格局
天安门处于北京中轴线上,端门以南,南面被外金水河环抱,面朝天安门广场,其城台与皇城墙相连,共同构成皇城的南边界。天安门以城楼为主体建筑,城楼南、北两侧以北京中轴线左右对称建有外金水桥及石狮子、华表等。
天安门·建筑与景观
天安门坐北朝南,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台下设券门五阙,左右对称,券门尺寸自中央向两侧逐次减少。城楼建于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四周有汉白玉栏杆,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以体现“九五之制”,重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
天安门·功能与传统
天安门为明清皇城正门,普通民众不得入内。天安门还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功能,是金凤颁诏、金殿传胪等仪式活动的举办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至今,天安门仍是举行重大国家庆典活动的场所。
天安门·历史与发展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经历过数次修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此进行。天安门城楼于1988年后对外开放。
(来源:图文均源自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官方网站,版权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