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2022-11-27
根据《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包括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等。本栏目按照《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分类,按照由北到南的顺序,对北京中轴线的地标性建筑进行一一介绍。
本篇为大家介绍的是古代皇家宫苑建筑——端门。
端门构成明清两代进出宫城前导性礼仪建筑序列,为朝堂空间的一部分。端门与天安门一同,以其高大的形体和端庄的风姿,烘托出皇城与皇宫轴线建筑的威严和神圣。
端门·位置与格局
端门位于天安门与故宫午门之间。天安门至端门之间东西两侧对称布局朝房,正中各设一街门,通向太庙与社稷坛南部。端门至午门之间东西两侧亦对称设置值房,值房南侧各开庙右门、社左门,通向太庙、社稷坛中部;北侧各开阙左门、阙右门。
端门·建筑与景观
端门与午门、天安门及两侧内千步廊共同围合成两个纵深感极强的院落,成为进入宫城的前导礼仪序列。以重门高墙形成的压抑、收缩的空间氛围,与午门后豁然开朗的太和门广场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天子威仪。端门由城台和城楼组成,建筑形制和体量与天安门城楼基本相同。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屋顶采用重檐歇山顶样式,上覆黄琉璃瓦。
端门·功能与传统
明清两代,端门功能基本一致,为存放皇帝仪仗用品之所,同时还是整顿仪仗之地。 皇帝出巡时由端门上大辂,是为礼仪之始。早朝、节日、祭祀等活动出巡或回銮时,仪仗队整齐排列在甬道两旁,端门敲钟、午门擂鼓。端门两侧朝房则是官吏上朝前休息等待的场所。今天,端门经修缮后正式对公众开放。
端门·历史与发展
端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1999年,端门经修缮后正式对公众开放。
(来源:图文均源自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官方网站,版权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