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前线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11-22
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中的北京中轴线模型。
梁思成说:“中国建筑,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无论东方、西方,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对称线如此钟爱与恪守。从皇家宫殿、公共官署、佛道庙观以及一般民宅,都依严格的中轴线分布:从群体组合到一室布局都呈现出中轴线的特征。”
所谓对称,就是以一个点或一条线为中心,两边的形状和大小,是一致且呈现对称的事物色彩、影调、结构,都是统一和谐的现象。对称的事物,能给人一种“安静”的严肃感、平衡感和稳定感。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对称也是自然美的形象表征。对称往往与均衡联系在一起,对称是均衡的天然格局,让人产生健康和平静的均衡感。对称讲究相同部分间规律的重复,呈现在建筑上,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古代皇城、宫殿、庙宇、陵墓多为左右对称的缘故。
而北京的“中轴线”,堪称是对称美的集中体现。这种对称,不仅宏伟博大,而且艺术精湛。在对立统一中,形成一种巨大的和谐之力、平衡之力和凝聚之力。
有人发现,在北京“中轴线”上,不仅从南到北,有30座建筑,此起彼伏,一脉相承,而且从东到西,还有十几组两旁建筑,相辅相成,遥相呼应。
北京“中轴线”上第一组两厢对称的主要建筑,是天坛和先农坛。
天坛位于“中轴线”东(左)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所,单体已为世界文化遗产。到天坛(公园)参观,除了欣赏体现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建筑艺术景观以外,最有趣的,游客最想体验的是回音壁和三音石。尤其三音石,分别站在(天坛)中轴线南北相邻的三块铺装石板上,“击掌”可以分别听到一声、二声、三声不同次数的回音。这是中国古代(回声)声学利用的艺术杰作。
先农坛位于北京中轴线西(右)侧,与天坛相对。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虽为祭祀场所,体现的是古代帝王对农耕、农业的高度重视。现在先农坛内还常年举办《中国古代建筑展》。除了欣赏感受先农坛古建筑(群)本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还可以领略更多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古建筑艺术。
北京“中轴线”上第二组两厢对称的主要建筑,是太庙和社稷坛。
太庙位于中轴线东(左)侧,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紫禁城同时建成,是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最高场所,历史价值极为珍贵。核心历史建筑遗存就是今天的“太庙艺术馆”。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主要举办一些专业展览、国学讲堂及职工文化活动。
社稷坛位于中轴线西(右)侧,与太庙相对。明清时期,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古制建置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神、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是北京第一个市民公园。辛亥革命后,曾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为做纪念改名为中山公园。中山公园完整保留了社稷坛的主体,即祭坛上象征国家领土的五色土。
除此之外,左右分布和两厢对称的,还有左安门和右安门、广渠门和广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崇文门和宣武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东华门和西华门、朝阳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和西直门、安定门和德胜门等。
再近一点的对称,还有天安门外和天安门内两边的步廊、故宫内的东宫和西宫、景山万春亭东西各两个亭子、地安门两边的燕翅楼等,也都是整齐均衡的对称建筑。
建国后至今,在以“中轴线”(包括延长线)为对称轴的东西两侧,也建设了一批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虽不属于传统中轴线的范畴,但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游憩价值。如分布在天安门广场东西的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分布在“中轴线”延长线上的奥体中心和中华民族园、鸟巢和水立方等,也都和传统的“中轴线”融为一体,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遗产。
(来源:前线客户端;作者:汪金友;图片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