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戏曲唱腔要保持剧种特色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7-25

  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提到:“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歈,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艺术,正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才催生了中国戏曲的不同剧种,京剧的宏美、昆曲的雅美、豫剧的和美、越剧的柔美、黄梅戏的纯美、秦腔的壮美……各个剧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百花园的绚烂多彩。其中,唱腔是一个剧种区别于另一个剧种的显著标志和鲜明特征。不同的剧种,其唱腔风格迥异,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婉转,或清新明快,或缠绵悱恻。这些独特的唱腔不仅体现了各地域的文化特色,更深深植根于观众的心中,成为他们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保持剧种特色尤其是唱腔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在欣赏戏曲时,既能领略到不同剧种的独特魅力,又能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丰富多彩。

越剧《我的大观园》 图片来源:农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戏曲界出现了泛剧种化和同质化的趋势,唱腔趋向歌剧化和歌曲化,导致剧种唱腔串味、特色流失。对此,广大观众不太认同。戏曲界需要对此予以警惕,并将其提升到关乎剧种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审视——一旦唱腔丧失了剧种特色,便失去了个性,千戏一腔,虽存犹亡。这样的唱腔不仅注水一般戏韵寡淡,观众听来索然无味,而且对表演艺术家形成独特流派也是一种严重制约,阻碍了戏曲艺术多样性发展。中国戏曲的348个剧种,理应是戏曲百花园中斑斓多姿的348种花,而非同质化的单一之花。

  为保持剧种特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高度重视对传统唱腔的继承。传统板腔、曲牌承载着剧种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特质,是剧种的根与魂,每个唱腔设计、每个演员都要把本剧种的传统唱腔板式、固定曲牌烂熟于心。其次,要牢牢把握每个剧种音乐的独特风格和美学特征,守护剧种的独特基因,不能一味“杂交”。再者,唱腔设计应甘于“设计”而非“作曲”。之所以称为“唱腔设计”,是基于戏曲的规律与特点,设计者必须尊重传统,善于继承,在掌握大量曲牌和板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合理布局。若唱腔设计变成作曲,以作曲的理念和方法来写戏曲唱腔,将是戏曲发展的误区。最后,演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腔能力,在充分继承本剧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创造。哪怕是他人设计好的唱腔,演员在表演时也要有改造完善的能力,要结合自身嗓音条件,突出优势和特点,将个性发挥至极致,否则,只会填鸭式接受、录音机式输出,再唱也只是被动的“传声筒”。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演员在创腔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好的合作者,就是乐队的主弦,要充分发挥主弦的作用,一起多调弦、多研磨,相互激发,在不断的推敲中创造出优美的唱腔。

  在保持剧种独特韵味的同时,戏曲唱腔的创新是必要的。但唱腔设计绝不能单纯为了“创新”而盲目求变,更不可为了“作曲”的名头而去任意发挥,甚至东拼西凑、生搬硬套。正如“豫剧皇后”陈素真在总结自己创腔经验时说的那样,唱腔无论怎么创新,“全是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加工发展的,怎么唱,也没出豫剧的范围”。

  另外,还有一些评价唱腔的客观标准必须坚持,比如“三好”标准:好听、好唱、好学。其中,“好听”是首要的。好的唱腔需优美、流畅,韵味醇厚,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曾为梅兰芳设计唱腔的“胡琴圣手”陈彦衡也曾强调:“腔调不论新旧,悦耳为上。”那些异化、不顺畅、疙疙瘩瘩的唱腔,怎能令人愉悦?又怎能赢得观众的喜爱呢?“好唱”主要是对艺术家而言的,要演唱自如、游刃有余,充分展现艺术家的独特魅力,让观众听起来也感到舒适。否则,不顾剧情和演员的实际条件,一味地写高音,导致演员声嘶力竭,演员唱着吃力,观众听起来也难受。因此,在确保“好听”的基础上,“好唱”既是对艺术家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好学”同样重要。所谓经典保留唱段,大多是经过同行和观众的广泛传唱而形成的。经典唱段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它们被频繁传唱,深受老百姓喜爱。许多流传下来的唱段,歌词或许并不华丽,但唱腔动听且不复杂,戏迷们张口就能演唱。

  总之,好的戏曲唱腔一定要保持剧种特色,韵味醇厚、流畅悦耳,好听、好唱、好学,这样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同,才能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住。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7月24日,第7版;作者:陈涌泉,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图片来源:农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