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20
初冬时节,位于西城区南柳巷内的林海音故居以一场文学展览重张于世人面前。漫行至小巷深处,青砖灰瓦的院落,高大的老槐树参天而立,将小院揽进树荫里,院门一侧的“晋江会馆”牌匾提醒着路人这座小院的身份和历史。据《闽中会馆志》记载,晋江会馆于清初由泉州水师提督万正色捐宅兴建,初为晋江县在京举子和京员寓居之所,后逐渐变成闽台在京同乡互助联谊的场所,也是诸多人困境之时的避风港,林海音便是其中之一。
林海音(本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林父去世后,祖籍福建同安的母亲便带着一家人前往晋江会馆居住。林海音在回忆南柳巷时提到,“我在无父后的十年成长过程中,经过读书、就业、结婚,都是从这里出发,我的努力,我的艰苦,我的快乐,我的忧伤……包含了种种情绪”,这里不仅诉说着“英子”城南旧事中的悲欢离合,更承载了“海音”难以割舍的两岸情感。

11岁的英子(左二)与弟弟妹妹合影拍摄于北京厂甸铸新照相馆
从会馆到故居:承载文韵的院落
步入院门,绕过影壁,便到了北面正房门前,林海音故居展厅便设在这里,厅内暖黄的灯光好似还留存着林家在此生活的痕迹。在夏祖丽为母亲所作的《林海音传》中,其堂兄忆起林家院落,这样写道:“屋子里的灯老是亮着,家里一些说台湾话的乡亲走动,很是温暖。”
展览以“城南·台北——林海音的世界”为主题,共三个板块。西侧第一块展板上详细描绘了“城南的英子”从幼年成长到花样年华、结婚生子的人生历程。在这里,她经历了纯真可爱的英子时代,告别父亲后坚韧飒爽的少女时代,以及为妻为母的青年时代。北侧第二板块为“台北的海音”,讲述林海音从北京回到台北后投身于台湾文坛的故事。她热爱编辑事业,并坚守纯文学创作。从进入《国语日报》工作,到第一本书《冬青树》出版,再到担任《联合副刊》主编,林海音从北平城南的“小英子”成为台湾文坛的“林先生”,成为许多作家文人,尤其是女性作家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第三板块展现了林海音的“人生拼图”,她那看似零散的经历与情感,终拼合成一幅既充满个人色彩又反映时代风貌的人生图景。从《城南旧事》的写实文风、她与女性作家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家庭里温馨和谐的氛围中,皆可窥见其文格与人格。除板块介绍外,厅内还设有信箱和展柜,集中展示了林海音文学作品的片段、她与两岸亲友往来的信件,以及同窗对她的回忆语录,将林海音作为“北京大妞”与台湾“文学祖母”的双重形象交织呈现。

林海音故居院内
在故居展厅的外部,南房设有茶咖空间和多功能厅;东配房为晋江会馆展厅,介绍这座建筑的历史、名人;西配房为冬青书屋,收藏着多种版本的《城南旧事》,门口一侧靠墙倚着滚铁环的玩具,一旁摆放着一张小圆桌和两把木椅,细致还原了小英子的童年趣味。展厅中富有文韵的陈设与院落内颇具童趣的景致,将林海音的文学世界徐徐展现在众人面前,我们仿佛陪伴着小英子长大,同她走完温暖而丰盈的一生。
从文字到本色:追忆城南的执笔人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林海音作为林家长女的责任意识在其父亲去世后觉醒。十四岁的英子曾给祖父去信,坦言自己对责任的迷茫。祖父回信后,她又在信中谈及未来的安排,告诉祖父“我们会很勇敢地生活下去”。这份责任意识伴随着林海音青春期的成长,原本有条件念大学的她选择了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为的是早些毕业撑起整个家。
在三妹燕珠的记忆里,作为大姐的林海音“经常在下班时带糖炒栗子、炕枣等回来,一家人晚上就围坐在炉火边,在微弱的灯光下吃着,一点儿也没有孤儿寡母的悲戚,这些都是大姐带给我们全家的”。林海音也曾在《北平漫笔》中描写北平“秋的气味”:“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地加快了。”无论是人生的重大抉择,还是日常生活的细节,林海音都在充分诠释着“责任”的含义,将这份责任化为带给家人的安全感。这也正是她细腻而坚韧的人格魅力所在。
文学贯穿着林海音的生命,而承载于文字之中的,是她的善良与真诚。《城南旧事》中的宋妈、秀贞和小偷等形象,放在偌大的北平仅是平凡的存在,而林海音以写实的文风将这些小人物搬上文学的舞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切的共情,她的底色是尤为善良的。林海音在台北担任编辑时,对待稿件的态度十分严谨,取舍标准不迎合世俗,彰显她富有原则和立场的文人风骨。她在编辑工作之余仍不忘文学创作,这份坚持,恰是她勤勉的写照。此外,林海音家中“永不熄灯的客厅”为海峡两岸作家架起了交流的桥梁,友人们常相聚于此,探讨文学与生活,在笑声中留下合影,且总能在几天后收到她标注好时间和地点的照片。从作品到生活,从文格到人格,林海音以坦率的性格、真诚的心灵和坚韧的精神打动着每一位与她相交的友人,正因如此,在诸多作家的回忆录里总有这位林先生温暖的身影。
从文学到乡愁:两岸交流的候鸟
作家舒乙将林海音称为“两岸交流的第一批候鸟”“台湾‘京味儿’作品的代表人物”,肯定其在两岸文学界的巨大贡献。林海音关于北京的文章皆作于回台之后,她“漫写北平”时袒露“又写北平”的原因:“是因为多么想念她,写一写我对那地方的情感,情感发泄在格子稿纸上,苦思的心情就会好些。”
林海音笔下的北京城,既有寻常巷陌的市井烟火,也有鲜活地道的京味儿语言。这些看似“陈芝麻、烂谷子”的内容,牵动着天南地北同样思乡的读者。她那浸润了情感的文字,带着读者一同回到旧时生活的胡同街巷,共同追忆四合院里的温情点滴。尽管窄巷里没了昔日换洋取灯儿的老妇,青砖灰瓦的院落逐渐隐入高楼大厦背后,老城的格局早已模糊,但正如林海音所言,“走过那些街道所引起的情绪,却是不容易忘记的。”这些交融于血脉之中的情感印记,足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将两岸人民紧紧联结在一起。
在故居展厅中,不少往来的书信里皆流露出林海音对北京的深深思念。她与同样书写乡愁的余光中、梁实秋等作家多有交流,彼此通过文字相互慰藉。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正是这一封封手写的书信,让绵长的乡思与文学的对话,承载着“见字如面”的人文温度。即便纸张已然泛黄,我们仍能透过展柜的玻璃,感受那一笔一画间如涓涓细流般渗透出的对故土的眷恋。这些书信,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珍贵记录,更是两岸情谊与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

余光中写给林海音的信
林海音从“城南”走来,悄然走进每一位读者内心深处,她的文字化作跨越海峡的纽带,让两岸读者在文学世界中寻得情感的共鸣,而故居的正式开放,更将这份共鸣推向了高潮。待到来年春天,我们或许能在这里看到林海音笔下“落了一地的白色槐花”,耳边回荡的是《城南旧事》里宋妈“槐树槐”的快板声。终有一日,当我们将这座院落的四季都尽数体验,再透过她的作品与书信,感受那份同根同源的血脉深情,与那永远剪不断的绵绵乡愁。
(来源:《北京日报》2025年11月20日,第11版;作者:袁俊芳、潘孙千千、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图片来源:原文配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