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5-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所蕴含的独特价值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也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支撑。语言是文化的具体反映,文化又进一步塑造着语言,可以说,语言教学是表征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的重要途径,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我国高校外语课程对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至关重要。而在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大背景下,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内在契合性决定了外语课程具备“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因此,要立足多元视角,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创新中,以此拓展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千年文脉沉淀下来的精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政育人体系是深度推进外语思政课程重要的一环。高校应挖掘外语思政课程中所承载的语言文化,将思政元素渗透到语言及文化教学中,立足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客观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培养学生中西文化互鉴思维和中华文化国际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以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以传统文化为融点,明确外语课程教学的思政目标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高校外语课程教学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对于培养新一代青年学生的文化观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高校应在把握外语课程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的基础上,以思政要素为关键切入点,丰富课程目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指明方向。
以课程理念为引领,重视文化内核。这是因为在某些人的应试教育理念下,高校外语教学常常被当作工具性课程,听说读写是其教学重点,而忽视了其蕴含的人文属性。为改变这一认知,高校外语课程教学应将“人文素养”纳入学科核心体系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促进思政要素在语言教学中显现。
以教学目标为关键,深化文化要素。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首要环节,需要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绝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步步深入,形成层次性的贯穿知情意行全方位的目标体系。首先,为达成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置具体的知识储备要求,而非学习外语的辅助。其次,在能力提升目标上,应改变过去“单向接收”文化信息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文表达、理解阐释等方面的学习,实现“双向互动”的跨文化交流。再次,在情感价值目标上,明确外语课程教学不仅是知识与交际的工具,更是价值的载体。因此,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将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自信、国际视野等的培养作为核心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以实践创新为融法,完善外语课程教学的教材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尚未形成操作性强、科学性高的教学模式。对此,应从教学实践中各要素的创新出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外语教学体系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要加强教材衔接,提供融合参考点。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本遵循,外语教材如何编排直接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元素的呈现方式和育人效果。目前,高校外语教材逐步在“量”上增加了传统文化所占比重,但如何在“质”上彰显文化底蕴、重塑思政价值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细化教材类型。横向上,高校应编写重点不同、适用于各专业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教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纵向上,面向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语教材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编写原则,引导学生完成知情意行的学习过程。
平衡教材内容。立足于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必须尽力扭转教材中失衡的情况,可以在外语教材中融入与外国文化有交叉、相对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平衡,由此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融合中领悟中华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理性看待世界文化。
丰富呈现方式。以往,高校外语教材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文化部分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大多依赖于教师的自觉补充,育人效果有限。为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外语教材编写应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原则,既以翻译、练习题等隐性方式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契合外语教学大纲,以单元选篇的显性方式实现中外文化的深度融合,共同构成英语思政模块。
以专业教师为融力,支撑外语课程教学的文化趋向
中外文化的深度融合构成教育范畴内的多元文化语境,在这一条件下,教师既是外语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中华文化的理解者,更是价值塑造的引领者,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只有教师做到明道、信道,才能有力触发外语教学的文化属性与思政价值。
以专业培训为引领,指明培养方向。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应深刻认识到外语课程教学的文化发展趋向,将教师文化素养纳入教师发展总体规划中,帮助教师认识到文化素养提升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此基础上,一是要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引进文化学者、非遗大师等进校开办文化培训班,提高教师文化认知,优化其知识结构。二是要组织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秉持“学用结合”原则,鼓励教师团体深入展开外语教研活动,并安排外语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会,使其切实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前沿方向,以此为中外文化融合提供实践参考。三是要加强与思政教育融合,高校可以探索“思政+外语”联学机制,在集体备课、思想交汇中提高外语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
以能动作用为关键,激发内生动力。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是复杂性、系统性的全新尝试,带给高校教师极大的教学压力与考验。为避免教师产生消极情绪或职业倦怠,除外在敦促力外,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自身的内在动力。因此,高校外语教师需要坚定教师这一身份所代表的育人使命,敢于从旧的教学框架中跳出来,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教育价值,主动提高自身素养。
以教学实践为参考,实现反思成长。在教学方法方面,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师应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教师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元素变为灌输性的说理性教学,应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新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融入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探索智慧教学平台、虚拟仿真技术等手段,为学生呈现直观、立体、生动的文化素材,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中促进课程思政的进行。此外,“大思政课”背景下,也可以以此为抓手,将外语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如搭配课堂教学开展“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实践活动,以此引导学生在多重体验中提升文化素养与思想觉悟,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提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5月13日,第7版;作者:刘莹,系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副教授;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