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庆生:党的十九大报告融入的“运河元素”(上)

来源:“运河时讯”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8-01-29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图片来源: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结束时有这样一段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显而易见,习总书记所讲的“三个无比”,起决定作用的“内力”无疑是“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而这个“内力”又来源于“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这里所讲的”文化养分”,理所当然地包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或者叫承载着“中国品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运河元素”。

  一是知难而进、一往无前、奋勇逐梦的意志和毅力。人类文明的曙光,首先是从水的波涛中冉冉浮现。地中海岸的古罗马文明,爱琴海边的古希腊文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恒河之滨的古印度文明……无一不是从水的浴盆中捧出的文明硕果。犹如一轮红日的华夏文明,也是从黄河涌天的波涛中喷薄而出。然而,造化天地的大自然没有恩赐给我们纵贯南北的天然大河,这就使中华民族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遇到了天然的障碍。

  我们国家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在这种地貌上形成的河流水系,除泰沂山区所独有的“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外,基本都是自西向东流,各水系间还有分水岭相阻隔。这就使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不得不借助陆路和海道,迂回险阻,艰难困苦,大大影响了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上的统一。

  真的不能通过水路来实现南北交通吗?不!只要梦到,就能做到!当然,在中国这么广阔的行政区域和流域之内,运河的开凿和运行必定会遇到诸如地形高低悬殊、水位不平衡,以及黄运交会、运道经常淤塞和决溢等重大难题。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怀揣梦想的华夏子孙们,一旦踏上探索之路,步入开拓之途,想到的就是在九州大地上代代遥想,世世梦圆,而决不会再走回头路……。

  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接下来有三国时曹魏在华北平原开的白沟、平虏渠、利漕渠,吴国在江南开的破岗渎,到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再到元朝世祖忽必烈时建成京杭大运河,中国人民一代接一代,以其勤劳、智慧和坚强的毅力,由短到长,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地开凿整修,持续了2500多年的时间。在经历了一次耗时数百年的初创、两次巨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无法胜数的小规模改建、扩建之后,终于完成了一条纵贯我国南北长达1700多公里的人工大运河。

  2006年5月在杭州召开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发表的《杭州宣言》,对运河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流动的、活着的重要人类遗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由中华民族数十代人集体创造的大运河,关联着一个伟大国家的历史进程,实现了我们的祖先沟通中国南北的伟大梦想!

  “知难而进、一往无前、奋勇逐梦”,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凝练生成的“中国品格”的生动写照吗?

  二是善沟通、能包容、敢创新的胸怀和境界。长城同运河都是举世公认的伟大人造工程,但开挖运河与修筑长城的用意是完全不同的。修筑长城是为了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开挖运河则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沟通。

  正是这种沟通的本能和由此产生的无限活力,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政治的沟通,促成了国家的统一;经济的沟通,造就了古代中国的几度繁盛;民族的沟通,实现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文化的沟通,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大中华文化。与此同时诞生发展起来的以“沟通、包容、创新”为核心、以诚信谦和的工商文明为主体、以“敢于担当、鼎力革新”的“运河精神”为特质的运河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软实力。当时运河流域国土面积占到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居住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运河区域成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达之地、文风昌盛之区、万众协和之邦。

  也是由于运河母亲的哺育,使济宁从元代初期隶属兖州府的一个满目疮痍的小县城,成长为帆樯如林、货物山积、商贸发达、百业兴旺的运河名城和号令大河南北、统驭四面八方的“中国运河之都”。济宁为建设运河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与儒、释、道主干文化和燕赵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等区域文化同生共长,互学互鉴,特别是汲取了儒家文化精华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济宁运河文化,也成为运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讲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参考系数就是由于运河的本能和漕运的繁盛所成就的汉室中兴、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这是我们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遵循。

  同时,由“沟通”引发和融入的“包容、创新”共同构成了运河文化的核心,成为运河版的融合发展模式。时至今日,这仍然是我们各级领导谋划发展的智慧之源。

  还应当引起重视的是,运河文化所具有的广泛开放性、巨大包容性和超绝先进性,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和文化特质,正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衡量文化先进性的核心标准。因此,在对外交往领域,可以同儒家文化珠联璧合,成为更易于被世界各国接受的软实力。实际上,运河文明中“沟通、包容、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遵循,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对外交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词。

  (未完待续)

  (作者杜庆生,山东省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