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传文:运河门前千年耀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0-19

(柳孜,由“柳子”演变而来,古称“柳江口”;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运河,大运河,滚滚东流千里波。

载杨广,下江南,杨广杨广真混蛋。

童男童女来拉船,哭爹喊娘乱一团。

你到扬州看美女,何劳百姓来拉船。

船过柳孜飞桥架,你到隋堤摔泥玩。

‘乒乓’一响你姓啥?”

  出门就看见运河,运河自此成为一种恒久的记忆,刻在一代代人的记忆里,既使是牙牙学语的儿童,也知道运河就在那儿。这首儿歌在我脑中存放了很多年,一旦翻捡出来,脑海中依然会呈现出一派运河风情的画面。

  隋堤因运河而生,自西向东随运河的开掘而存在,关于隋堤的传说总与水有关,黄河泛滥冲击着人们对大堤安全的企盼。那两道黄土筑起的堤防阻挡了水流的力量,千年前自运河通航,就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也常让历代的百姓敬畏,甚至顶礼膜拜。

  八十年前,我的奶奶就听她爷爷讲过运河的故事。

  “运河大堤啊,真是神奇,它居然会自已生长。那一年,忽然之间运河水面涨了几尺高,眼看着就要淹没甚至冲垮大堤,守卫在大堤上的农民心急如焚,眼看就要收割的庄稼就要被毁于一旦。我们的家,我们的村庄,还有我们的猪狗牛羊都会被洪水冲走,许多人看到汹涌奔腾、泛着黄色泡沫的滚滚泥流,不禁号啕大哭。人们伏在大堤上乞求灾难不要降临。奇迹真的发生了!隋堤陡然增高了几尺,牢牢圈住了可怕的洪水!很多年来,我们一次次化险为夷,隋堤据说是我们的保护神,那些杨树、柳树长得很茂盛。”

  三十年前,我小时候也听过这个故事。感觉真的很神奇,就想到大堤上走一走,看一看,摸摸它那坚实的土壤。这时的大堤多数已消失,河水也无影无踪,河道居然变成了路面。大堤被人们如蚂蚁似的搬掉移开,只有少数几个地点还保存着些许大堤的原始模样。可是,只要一下雨,闲下来的父亲就会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继续讲着隋堤的传奇。

  “隋堤真神奇,居然自已会长,水涨,大堤就长,水永远没漫过大堤。”父亲平静的眼中突然之间竟充满了感激。现在,年近古稀的老父亲依然在继续讲着我们古老的隋堤。

  “ 那一年,夏天发大水。小麦黄澄澄铺满运河两岸的平原,眼看水就要漫堤了,很多人都跑到高处观望,准备着车马逃到远方,躲避水患。可是奇迹出现了,大堤长高了,不要去逃荒了!至今在我们的隋堤之南仍是大片的黑土,肥沃无比!高粱长得像竹杆,又高又壮,籽粒饱满,玉米棒子像棒槌,又大又粗,柔嫩香甜。大大的红芋趴在土窝里像一个个吃饱的小猪仔,圆圆的肚皮鼓鼓囊囊。”

  父亲的讲述总是充满了美好的想象:那神奇的隋堤就是我们的保护神,可不能忘!

  等我成年后,走上工作岗位,离开我们的一亩三分地,却未离开过隋堤,我一次次踏在它裸露的肌肤上,在柳孜码头我看到它那超越地平线隆起的脊梁,依然弓着,顶着蓝天白云,顶着风霜雨雪。

  柳孜人把它叫做“高场”。

  方圆不过几百平方,却依然露出精神的光芒。这个地方特别凉爽。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可是只要爬上这个高坡,沉闷的空气就一扫而光,习习凉风忽然而来,汗很快就干了。当地老百姓都知道这是个风水宝地。每天这儿总挤满了闲谈的农民,他们多坐在码头的石级上,得意地俯视着已经干涸的河床。那是一条省级公路,车水马龙,尘土飞扬。自南宋开始就是这样,隋唐大运河经过,隋唐北宋几百年的盛世风华,经济繁忙,它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条大动脉,船来船往,堤上堤下总有闲不住的船、人和货物、还有部分清闲的人就此乘凉。这里还有江西景德镇的著名瓷器,有著名的唐三彩,有清热驱火的孩儿枕。

  能吃南方荔枝的北方人只能是皇宫贵族、皇后、妃子。杨玉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荒唐剧,在那个时代上演。对于古代普通的百姓则只能盼望能购到盐巴、粗布或者粗糙的黄盆,粗瓷大黑海碗。当他们劳动之后,以粗饭填饱肚子,爱喝酒的汉子就要上一碗有些微苦的红芋干子酒,一仰脖子全干掉,然后冲着堤沿的运河嗨嗨地吼上几嗓子,

“涛涛河水行大船,南来北往过柳江。

柳江曾经是海边, 东海龙王水下藏!

柳孜小米黄又香,大碗喝酒心也爽!

心也爽!嗨——嗨——”

  北宋灭亡,金兀术驱兵沿运河南下至柳孜镇安营扎寨。至今这片地方的名字还能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状况,前营村、后营村据说是金兵的两个驻扎点,演武庄是演练兵马的场所,此外还有土营、范营、井营等众多带营字的村庄,都与屯兵有关,与战争有关。

  在那些兵荒马乱、战争频频的年代,历史总是被强权所催逼,甚至撕毁,好多历史事件都没有文字记载,只能以一个个地名的形式,或在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中揣度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虽然可疑,然而却也有真实的基础。

  隋堤见证过这些历史悲欢,那些原有的黑土,泛滥沉积的黄土,也见证过这些历史的发生。

  掀开柳孜码头的历史,16层沉积层和众多瓷器碎片见证的是曾经的辉煌与多灾多难的交替更迭,从南宋时期,南北分据,战争连绵,居民逃散,运河处于无人管护的境地,很快就消亡了,变成驿道,设立驿站,“五里一驿,十里一铺,百里一丽宫”。从宿州市往西到柳孜恰好是百里,据说在此设立离宫。

  柳孜,柳孜,运河在此存在千年,你到底有多少辉煌往事和故事待人叙说呢!

 

  宋传文,安徽省濉溪县政协文史委。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