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6-27
船是流动的桥梁,桥梁是泊岸的船。走在运河边,我才发觉,桥与船,乍看是风景,再看是风情,无论怎么看,它们都是文化和历史。沿河人家开门推窗,除了水,便是船或桥。如果哪天看到的不是这些,恐怕会有人要不适应吧。于是,桥成为了枕河人家的代名词,也成为市井文化的一部缩略词典,即所谓“小桥流水人家”。
从拱宸桥到武林门,虽然杭州城早已没有传说中的马可·波罗笔下的一万二千桥,但这段运河主道上的桥梁,密度还是很大的(约6公里,桥有10座),不仅连接着两岸的市井文化,而且有着属于它们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例如登云桥,因传说明代一位叫夏时正的人在中进士之前曾经在附近苦读而名;大关桥,因明清设钞关而名。这样的例子每一座桥都有。走在运河边,无须有人解说,稍具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和稍懂当代城市景观装置规则的人,便不难想象这些桥的身世和故事,更何况桥边还有相应的介绍呢。
在杭州,潮王桥或许可与断桥、长桥、西泠桥并称为杭城四大爱情桥。潮王桥不仅是一座爱情的桥,也是一座感恩的桥。传说潮王曾显灵,促成了钱塘门外小伙子乐和与北新关附近永清巷喜家闺女顺娘的姻缘。有人就此写下:“少负情痴长更狂,却将情字感潮王。钟情若到真深处,生死风波总不妨。”
相传唐朝咸通年间,钱塘江潮水汹涌,风怒湍急,泛滥至沿江岸上,危害百姓的安全。 石瑰勇士挺身而出,不分寒暑奋力筑堤,最终死在潮水中。石瑰抗潮牺牲,人们感恩于他的奉献而建成潮王庙,并造桥纪念。所以说,潮王桥与德胜桥一样,又是一座勇士的桥。遥想当年,韩世忠光脚打仗,把敌人追到德胜桥畔并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的胆略,潮王奋不顾身与钱塘江水患周旋的气概,面对这两座桥又怎能不肃然起敬?
潮王桥就在潮王路上,宛如白龙横跨运河。有限通行汽车的老德胜桥连着长板巷,仿佛一杆巨秤,一头是人心的自觉,一头是历史深处的米市。说到运河上关联历史商业氛围的桥梁,拱宸桥和江涨桥都是绕不过的。拱宸桥附近是近代浙江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江涨桥则是两宋杭州运河的地标。无论从古代,还是从现代来看,这两座桥皆可谓市井与风雅并存之杭州的缩影。
桥梁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人类文明史,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城市变迁的印证。这段运河上的桥梁,既见证了历史,又都是艺术的桥。每一座桥的栏杆、桥墩上的干挂浮雕,都颇有特色,在那显然用心设计、精心制作的每一块石头背后,悄然流淌着这座城市的艺术情怀。即使像栏杆不着雕饰的朝晖桥,也有着竖琴的艺术气息。而青园桥则以它独具一格的木、玻璃、钢铁组合材质和造型,区别于这段运河上的其他桥梁。所以,又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座桥,不但洋溢着这座城市的怀旧气息,又含蕴着城市未来的象征。理解了运河上的桥,也就理解了杭州的历史文化与当代视野。
美丽的运河,有着美丽的桥梁。这些美,在空气中不浓不淡地飘散着,像极了满城桂花初绽时的那份味道。人行岸上与乘舟水上,都会有不同的风景。
水上行舟,人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就慢了下来,有了旁观者的意味。途经每一座桥梁时,感觉桥墩上流动着从不同时代穿越而来的星光;它们一直在属于它们的世界里运行,偶尔投来的光,照见了人之渺小。
岸上杨柳依依,石质驳墈苍粝如画,老石板铺就的沿河步行道上,携带着各种历史密码的雕塑不时就会出现。不时会出现的,还有不知名的鸟儿,有一种不知名是因为它实在飞得太快,来不及定睛辨清,它就已从林荫里飞出,扑向水面或朝天空昂扬而去。
作者:任轩,本文由“拱宸”公众号投稿,文章配图来自该公众号。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