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通济渠泗县段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6-27

(编者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济渠泗县段是一条静静流淌的运河故道,是隋唐大运河中现存不多的活态遗址。这条运河故道穿越了1400多年,潺潺流动至今,仍在哺育着沿河居民。沿河而行,或远或近的历史遗迹都在无声诉说着这段故道当年的辉煌。

  安徽泗县位于安徽东北部,与江苏省相邻,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原因,水系发达,地表水丰富。安徽泗县段的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济渠穿泗县古城而过,向东注入淮河。“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相思》道出了汴水(通济渠)和泗县的密切联系。

  泗县境内的大运河故道全程28.1公里,特别是泗县县城以东5.8公里的河段,基本上保持着原貌,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唯一的活态遗址。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曾经蜿蜒曲折的河道早已变为炊烟袅袅的村庄,而安徽泗县段的大运河却仍旧保持着原有的风韵,隋唐时期大运河的面貌仍依稀可见。

  十里井庄的古运河最能反映出隋唐大运河的原貌。对于十里井庄的风貌,村民们口口相传一句话:“五里一座庙,八里一座桥,十里一座井。”

  当年隋炀帝顺水而下到江南,三千宫女下龙舟,万艘龙舸绿丝间,可谓:“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泗县当地也流传着“隋炀帝,下扬州,黍谷稷子拌香油”的传说。相传隋炀帝的龙舟到泗县境内,过了水口魏快到枯河头时,因为河段地势较高而搁浅了。隋炀帝和他的部下想出了“纳黍代水行舟”的主意,下令当地民众供给香油和黍稷,铺地行舟。

  大运河(泗县段)在元世祖开通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漕运的功能便丧失了,但几百年来依然具有较强的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功能;具有环境保护、景观和休息娱乐功能;同时具有旅游功能,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运河。

  作者:周彬,安徽省泗县。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