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月:百年老渡口 悠悠运河情 ——记邳州市赵墩镇赵桥渡口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6-15

“大运河文化研究”公众号原文配图

  上了岁数的老年人都知道,在江苏省邳州市赵墩镇中刘村东的运河堰边,有一个小渡口,叫赵桥渡口,这个渡口虽然不是很大,每天前来渡船的人也不会超过百十人,名不见经传,但赵桥渡口的历史渊源却有着百年之久。

  听老一辈人讲,赵桥渡口起源于清朝末年,坐落在大运河和不老河两河之间的滩面地里,起初只有十来户人家在这里居住,后因战乱,加上大运河、不老河经常发大水,渡口上的人家逃荒的逃荒,要饭的要饭,最后只剩下四户人家在此居住。他们分别是杨汉飞、吴井尧、吴井贵、刘凤峦,这四户人家虽然过着度日如年的贫苦生活,但大家相互照应,亲如一家人。

  民国时期,大运河东边的徐塘街生意兴隆、买卖旺盛,是远近闻名的老街,四邻八乡的百姓都喜欢赶徐塘集和徐塘庙会。因为赵桥渡口与徐塘街隔河相望,所以,老百姓都喜欢从赵桥渡口过河。那时候,刘凤峦的父亲在赵桥摆渡了多年,给附近的河庄、中刘、王庄、庙前、庙后、庙东、庙西等庄上人赶集上店提供了不少方便。后来,因为年龄大了,加上摆渡很难赚到钱维持生活,因此,刘凤峦的父亲便停止了摆渡。赵桥渡口就没有人再摆渡了。老百姓过河要么绕到新河头渡口,要么到北滩上渡口,虽然也能过河,但由于绕道过远,所以,大伙儿还是喜欢从赵桥渡口过河,但只能趟水,夏天还好过,脱了鞋就可以过河,但到了秋冬季节或汛期,过河的人可就苦喽,有的人为了少走弯路,只好趟着薄皮冻或凫水过河,那个辛苦劲可就没法形容了。

  1946年秋,刘凤峦看到过河人趟水过河实在辛苦,就花了半个家底子的积蓄,打了一条渡船,继承父业,又在渡口摆渡,四邻八乡的百姓听说赵桥渡口又开张了,纷纷前来看热闹,一时间,赵桥渡口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来来往往过河的人络绎不绝。为了生计,刘凤峦在附近的中刘庄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每年夏秋两季到附近的庄上挨户收点粮食,当做摆渡的工钱,虽然收上来的粮食不多,但也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刘凤峦为人忠厚,每次摆渡从不嫌麻烦,有时人多,他就多载几趟;有时人少,哪怕只有一个人,也照样摆渡,从不耽误人家的行程。寒暑冬夏,四季更迭,刘老汉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在大运河、不老河里来回穿梭。

  1948年秋,淮海战役打响了。刘凤峦听说蒋介石、黄百韬的部队向西逃跑,他赶紧把自己的小船藏到了河中心,然后躲在家里多少天都不敢出门,刘凤峦多么希望解放军的部队快点打来,早日赶跑这些反动派,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啊!

  农历10月底,解放军的部队终于来了,刘凤峦心里这个高兴啊,他知道,只有解放军才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部队,于是,他连夜将小船从河里扒了出来,和南龚渡口、索渡口、新河头渡口的几位摆渡人一合计,组成渡船运输队,昼夜运送解放军的部队过运河、打老蒋。十多天来,几位船老大渴了喝口运河水,饿了吃口干煎饼,终于把解放军的部队运送过了大运河,船渡钱分文不取,支援前线。

  徐州解放后,邳县武装部的同志得知了刘凤峦和其他几位摆渡人主动帮助解放军运兵过运河的事迹后,要嘉奖刘凤峦,刘凤峦说什么也不要奖励。于是,武装部的同志就将刘凤峦的事迹写成新闻稿,登在了报纸上,一时间,刘凤峦成了新闻人物。周围庄上的老百姓知道了刘凤峦的英雄事迹后,前来赵桥渡口看望刘凤峦的人一拨又一拨,刘凤峦却从不居功自傲,照样在运河里来回摆渡。

  1959年春,江苏省对中运河进行了第一次整修,由于赵桥渡口位于两条河中间,加上十年九淹,因此,渡口的十几户人家就举家迁到了附近的中刘村,赵桥渡口却依然存在。

  1960年底,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前来过河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刘凤峦的渡船经常毁坏,实在修补不起,因此,刘凤峦忍痛告别了摆渡生活,赵桥渡口停渡了。

  1967年底,中刘大队社员刘宗山在大队干部的帮助下,利用“破四旧”收缴上来的棺材板打了一条摆渡船,放到运河里,依旧在赵桥渡口继续为老百姓摆渡。那时候,刘宗山老人大约60岁,人长得既魁梧又结实,别人撑不好的摆渡船在他手里却服服帖帖,从不打转。老人很和善,不论盛夏酷伏还是冰天雪地,只要有人过河,他都随叫随到,从来不难为别人。起初,按老规矩,一年上门到周围庄上收两次粮食。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前来赶集上店过河的人身上都带了零花钱,5分也行,3分也管,哪怕没有零钱,老人也从不主动向过路人索取,时间一长,老人干脆在船头上放上一个木头盒子,谁要过河,直接把钱放到盒子里就行,老人从不多看一眼,从不问渡船人给多少钱。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徐塘老街逢庙会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刘宗山都会早早地起了床,将船停在渡口,等待过河赶集的人,一趟又一趟,一拨又一拨,摆个不停,虽然累的汗流浃背,可看到男女老少,买的买、卖的卖,络绎不绝,有说有笑,老人再累也不感觉到累。

  1978年冬,徐州地区再次对中运河进行整修,填平了不老河的部分支流,加宽了运河大堰,赵桥渡口彻底不复存在,看到百年老渡口一下子消失,中刘村不少的村民都恋恋不舍,一位姓李的小脚奶奶告诉笔者,50多年前,她就是靠摆渡嫁到了中刘村,如今这个渡口没有了,有时做梦还坐船回娘家呢!

  站在运河边上,遥望着老渡口消失的方向,我忽然发现,运河水是那么的晶莹,像一弯绿宝石。微风拂过水面,掀起层层涟漪,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像鱼鳞,像碎金,让人心旷神怡,回味悠长。轻微的波浪荡起,像光着身子、追逐戏水的孩子们,一排排向岸边冲去,接着又嬉又笑退了回来,周而复始,一遍又一遍冲击着岸边,让人永远感觉不到厌倦;晶莹的水珠溅到了脸上,给人以清凉,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浑身充满了力量;极目远眺,大运河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若隐若现铺向远方,勾勒着百年的画卷,展现着千年的沧桑。

 

  作者:金月;本文由“大运河文化研究”公众号投稿。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