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6-11
每每漫步于大运河畔,路过吴公祠,总会情不自禁地推开那扇绛紫的木门,轻轻走进。我羡慕轻叩门环的清风,迷恋那滋润碑文的阳光,更向往这清澈、温馨的运河水,它们可是这老祠堂最走心的陪伴。
初知吴公祠,是在儿时纳凉时祖父娓娓道来的故事中,离家不远处的这座祠堂供奉的吴棠,是位朝廷命官。那汉白玉门楣上“敕建吴勤惠公祠”几个字是光绪皇帝亲题。当年祠堂香火之盛,在运河两岸是出了名的,加之吴棠与慈禧的扑朔迷离的传说,及他从贫民到总督的传奇人生,让幼时的我对这老这祠堂充满了崇敬和好奇。
上小学时,吴公祠已为日杂公司的仓库,看守仓库的是我一位同学的母亲,这儿便成了我们捉迷藏的好去处。仓库里堆满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两边的厢房已近坍塌。高大的主屋虽然破旧,但夏天很阴凉,我们这群孩子的嬉戏,为这老屋平添了几分生气。毫不夸张地说,吴公祠地上每一块方砖,大殿里每一根木柱,都留着我和小伙伴的印迹。
八十年代初,我在清浦中学任教,班里有位学生家就住在吴公祠。一次家访,我又走进这熟悉的院落,发现这里更旧、更破了,院里长满了荒草,厢房已倒塌。大殿的里里外外堆满了回收来的空酒瓶。学生家长回收废品,看上去是个忠厚人,他神秘地说:“老师,您是文化人,我带您看样东西。”
我随他走进阴暗潮湿的大殿,他指着祭堂两侧的墙壁。走近了,我看到两块碑,用手抹去上面的尘土,现出“吴勤惠去思碑”几个字,很清晰。当时我正临柳公权的帖,不禁想,这么漂亮的字,放在这里真是埋没了,顺口对他说:“注意点别把碑弄坏了。”
“我知道!”他憨憨地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这位家长不经意的话语,让我惊讶也很感慨,一个不识几个大字的人,也懂得前人留下物件的珍贵。要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毁掉了众多文物精华的,恰恰都是比他有文化的人啊。
2006年,我调至清浦区政府工作,分管文化。没想到,参加市政府的第一次协调会,就是讨论关于吴公祠修葺的相关问题。吴公祠日益破败的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政府将对吴公祠抢救式的保护列入议事日程。会议最终确定吴公祠的产权归清浦区文化局,由清浦区政府承担其修复工作。而我,则由一个吴公祠的关注者成为修复它的责任人。生长于清江浦,喝着运河水长大的我,看着吴公祠从破旧走向败落,在它濒临毁灭之际,要让它起死回生。这重任,让我顿时有了沉甸甸的使命感。
从市文保处接过维修方案,再一次走进吴公祠,心生感慨。破败的房屋,杂草丛生的院落,前堂的屋顶瓦脊已散败脱落,当年粗壮的梁柱已被白蚁蛀空近乎断裂,门楣上方那块御书“敕建吴勤惠公祠”的长方形的汉白玉,已承受不了岁月时光的磨砺,有了裂痕。若再不抢修,它就将面临破碎。我当即召集相关部门,请文物专家,成立修复领导小组。在之后两年修复的过程中,从主屋维修到内部展陈,我们谨慎地做好每一个细节,这也更加深了我对老祠堂的了解,以及对主人吴棠的敬意。他“为官三十余载,其间屡经升迁,数度易地,但在清河时间最长。他造清江浦城,让老百姓免遭捻军之扰;他‘实心任事,始终不懈’;捐款办学,亲自授课, 深得清江浦民众爱戴”。因而,我们特意在修复好的享堂为他塑像,塑像旁书联:一代封疆大吏,名闻四海;四朝廉政清官,造福一方。这是吴棠一生的真实写照,也表达了我们对他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是非在眼,半身宦迹传佳话;冷暖由时,一座公祠续大名”。前堂独特的“硬山马鞍脊”、祭堂屋梁的“满堂彩”、保存完好的“去思碑”使运河畔的吴公祠恢复了百年前的模样。再加上一副副新添的精美楹联,又给它增添时代的美。
修复后的吴公祠接待的第一批客人,就是来自安徽明光的吴棠后人。他们既感动又感慨。要知,吴棠卒后,朝廷念其功德,按其人生足迹在徐州、成都、清江浦和家乡明光共建了四座祠堂。现另三座已毁于天灾或人祸,唯清江浦这座祠堂因抢救及时,得以完好保存,为清江浦留住了这段宝贵的历史记忆。为大运河留住了一个可探幽访古的好去处。
时光流淌驻祠堂。我伫立于祠堂前。看霞落运河,看夏来秋去,时间真的不过是一瞬。
作者:章侠,淮安市清江浦区政协。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