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良:古纤道琐忆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6-06

(编者配图,图片来源于光明网)

  触感古纤道,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

  那年间,在家乡一个小镇念初中,因学校设施和家境原因,我不得不每日里在十余里长的古纤道这一校门到家门口两地间惟一的要道上徒步往返,于是也便领略了它的伟岸、神秘和亲近。在那里我曾放飞过无数的欢歌,抖落过不少恼怒。

  当时,为了及时赶上早自修,清晨,我以急促的脚步叩醒沉睡的小村,神情恍惚地来到古纤道,这里却已一片繁忙:来自四村八堡去小镇赶街的行人,在朦胧的晨帘掩映下簇拥着。挑担的、肩掮的、臂膀勾的、手提的,驮着草鞋、蔬菜、家禽、鱼虾,为赶早市卖个好价钿,他们谈笑俏骂、解扣宽衣,迎着天际边刚刚泛起的乳白光倾身挺进。此时,我感到古纤道仿佛是条静卧了一夜后复苏的龙,以其蠕动的躯体将乡亲们送向前方,把我送去学校。

  春秋季有冷空气过往,这里的晨景又别具一景。浓重的雾气将古纤道裹得严严密密,上了古纤道就感觉进入了松软的棉絮之中,极低的可见度使行人间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噔、噔、噔……”脚蹬石板声,“啪、啪、啪……”运河上船桨击水声,以及“吱、吱、吱……”扁担反弹声不绝于耳,偶尔又会从不远处传来“咚隆”的纤道石板翘动声,酷似一支奏响在启幕前深壮的交响曲。我也曾多次油然而感:眼前古纤道不就是一只“大地琴”,奏出的曲子那么美妙动听,在催我奋进。

  清晨上学,古纤道赐予我一份充满幻觉的艺术品,而傍晚放学时古纤道就以伟人般胸怀给予我坦荡的胸襟,任我发泄情绪,释放感情。

  完成了一天学业的我,走出紧闭一天的校门,急匆匆穿过小街踏上返家路上的古纤道,一下子觉得有种难逢的醒亮感。特别是刚从同学和老师的赞许中来到这里,我感觉到古纤道是那么的宏壮,它多像施神在宽宏、坦荡的古运河上的巨臂,是专为我铺设通往成功明天的大道。绯红的晚霞与其在运河上连片的倒影似向我绽开着灿烂的微笑。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蹦跳相夹的步子在古纤道横排列并的青石板上跨越,放开天生唱不好曲子的嗓门,“喊”上一支支半生不熟的歌;偶遇纤夫同向过往,就会使劲地帮上一阵……

  倘若过失在身,古纤道对我的感受却是那么的苍茫。我用厌恨的跺脚将默默无闻的古纤道石块跺出沉闷的呐喊,用一种企求“公正”的激情将碎块小石狠狠地踢向远方……

  然而,任凭我如何无情发泄,古纤道仍是克己相迎,不与我争辩左右。我也不再因自己失笔而对它愤愤然,不因遭受老师训斥而心理失衡。什么忧愁、烦恼、喜悦都在古纤道上消遁得无踪无影。接着便在那里开始数石板、摸螺蛳,一直到暮色降临才惜别返家。

  星期天无需再去古纤道,但一天不见如隔三秋,还是会邀上几位同伴舍近取远去那里垂钓、捕虾,寻找另类乐趣。

  古纤道是祖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给了我无穷关爱和呵护,虽因陆上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古纤道昔日喧闹和昔日风光已荡然无存,可我总忘不了它的地位,有事没事地常要到那里去走走,抹去心头的惆怅,寻找我过去的感觉。

  作者:赵国良,浙江省绍兴市。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