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4-27
中国大运河的中河台儿庄段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运河街道境内,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27段遗产河道之一。2014年11月19日,世界遗产碑落户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南岸。
(来源:枣庄市委官方网站)
中河台儿庄段是指从微山湖湖口到江苏邳州这一段运河,历史上也称泇运河,现在称之为韩庄运河,是长江以北大运河唯一东西走向的航道。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中,首批85个遗产要素中的中河台儿庄段,主要是指3公里的古月河。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相关要求,这是一项需要“立即列入项目”的遗产,也就是说其文物价值和保护管理状况均符合申遗条件,是大运河首批申遗的基础名单。
中河台儿庄段开浚至今已有414年历史,沿岸尚存200米古驳岸和13座古码头,2006年一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的中河台儿庄段,原系自然河流彭河(宋代以前称作“柤水”)的一段。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工部尚书刘东星主持的“开泇济运”一期工程结束后,彭河台儿庄段开浚成为漕渠,属泇河峄县段的下游河段。民国年间,由于漕运的终止,各类河政机构相继撤销,最终导致泇河淤积断航。
1958年,国家新辟南四湖湖西航线(含伊家河)及不牢河河段。峄县段河道遂更名为“韩庄运河”(1972年陈庄至黄道桥段始恢复通航,1999年全线通航)。1959年,韩庄运河马家湾至小王庄段河道经裁弯取直后,被保留在台儿庄城区内,成为景观河,因呈月牙状,又称“月河”。
台儿庄段运河自形成以来,便已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开通的第一年(1601年),便有十分之三的漕船经此北上(南返漕船仍走徐邳运道)。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工部右侍郎李化龙主持重修泇河后,当年有三分之二的漕船(8000余艘)经此北上。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黄河在徐州附近决口,倒灌运河,至此徐邳运道废弃,南北漕船悉行泇河,经由台儿庄往返。
明末,台儿庄每年过漕船7700余艘,康熙年间一度逾万。雍正以降,漕船数量逐渐减少。至清末,南方两道四省仍有五千余艘漕船需于每年3月抵达台儿庄,然后连樯北上。除漕船外,明清时期每年还有约十万艘商船停靠台儿庄。为保障商旅安全,维持地方治安,顺治四年(1647年),山东布政使司参议、分守沂州道祝思信主持兴修台庄城,并委托峄汛县丞雷烇全权办理,逾年竣工。城邑傍泇河而建,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1公里,占地0.68平方公里。后逐渐发展成为峄县的经济中心,俗称“天下第一庄”。
枣庄市台儿庄段运河拥有保存完好的3公里明清时期的古运河、唯一的明清时期古驳岸、13个明清时期古码头,以及能够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纤夫村。台儿庄古运河及纤夫村也分别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
作者:郑海娇 山东省枣庄市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