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1-07
(作者供图)
世界东方屹立着五千年华夏民族,孕育了举世闻名的水陆两条巨龙,在中华大地谱写成巨大的“人”字,一撇是蜿蜒起伏于崇山峻岭间的万里长城,一捺是横亘千里于锦绣平川的京杭大运河。“人”字交会于北京,而捺的起笔处就在京门古城通州。
通州古城,运河岸边,倚栏迎风,思绪飞扬。壮美的文化、璀璨的遗产,两千多年波澜壮阔的华夏民族史流淌在三千里云帆波光里。遥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金戈铁马,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下令开凿江苏邗沟,开运河之源。相传烟花三月扬州现奇花,隋炀帝得知后日思夜想,“种柳开河为胜游”,现运河雏形。元世祖下令水利专家郭守敬,在大都和通州间开挖通惠河,成就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千百年来通州和运河休戚相关、兴衰与共。据史料记载,通州建置于西汉,史称路县。东汉年间,几条河流流经此地,因水源充足,更名为潞县。金朝定都中都城,实行潞水漕运,升潞县为通州,取自“漕运通济”之意。元明清时期,统一帝国,北京为都城,漕粮经过大运河运至通州,转运北京城。通州成为大运河北端最重要的码头重镇。
通州自古是京东重地、漕运要埠。通州,通达天下之州。通州东濒北运河,西距京城咫尺之遥,理所当然成为北京东大门、防守重地。运河舟行天下,漕运盛则通州兴,运载半天下之财富。漕粮成为支撑王朝军事体系的首要物资力量,宋人张方平曾说:“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运河漕运,仓储要地,拱卫京畿,国脉所系,历朝视通州为肘腋。天子设外仓于通州,通州的政治、军事地位可见一斑,故通州有“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
通州历来是物流枢纽、商贸中心。遥想当年,天下风物,四海货源,江南丝绸,塞北毛毡,西域珐琅,东瀛奇器,皆聚通州。每逢春暖河开,通州运河岸边漕艘栉比、舳舻千里。来往京城的官员、赴京赶考的举人、南来北往的商客、外国来华使臣大都自运河而来,在通州弃舟僦轿进京。每日几千人在此相互交织、川流不息,码头、粮仓、商家、酒肆、客店一应俱全,堪比清明上河图。通州极尽繁华,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 诗云“漕艇贾船如云集,万国梯航满潞川”。
通州自古有皇家风范和皇家文化。通州的皇家文化与北京是历史古都密不可分。每值春暖花开之时,辽主巡游于通州漷县一带的湖薮,这里水天一色、莲藕飘香、绿苇丛生,是春捺拔理想去处。辽主在此打猎游乐,好不快哉。元历朝皇帝游猎通州,忽必烈敕建柳林行宫。据史料记载,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十五年由江南乘舟驻跸通州四十四天。清朝康熙帝巡视通州二十七次,康熙莅临通州见运河美景留诗:“潋滟春波散碧漪,白苹初叶麦初岐,潞河三月桃花水,正是乘舟荐鲔时”,乾隆三十五年诗曰:“树梢看塔影,烟外过通州。沙岭延东亘,潞河自北流”。历代帝王皇帝在通州留下足迹,通州与皇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通州历来是文化名城、旅游圣地。通州五河交汇,风景秀丽,帝王巡幸、文人墨客驻足,春来秋去,年复一年,渐渐形成“通州八景”,“千尺巍峨塔势雄,层霄矗立障天风”的“古塔凌云”、“飞梁架水响梢东,转运漕艘此处通”的“二水会流”、“坐听桥头水逝去,渐看皓月初银河”的“长桥映月”等。“通州三宝”美味佳品,“面人汤”面塑栩栩如生,花丝镶嵌工艺精湛,运河船工号子干净透亮,生生不息传承流淌。通州地杰人灵,这里走出了明神宗生母贤明李太后、清代“北方第一学才”刘锡信,近代走出了刘绍棠、刘白羽等作家。忆往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今朝,群英荟萃,弦唱相闻。
千年运河孕育通州古城,通州发展反哺运河母亲。恢宏浩瀚的运河造就了通州的开放、创新和包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时代,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战略为通州古城带来勃勃生机,通州建设日新月异。斗转星移、世事变迁,通州人民用勤劳和智慧铸就灿烂辉煌的通州梦,运河亦载着她的情怀潺潺地、静静地、悠悠地流淌……
作者:常静:北京物资学院教师、大运河研究院教师;陈喜波:北京物资学院教授,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理事。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