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津俐:记通州三教庙(下)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7-30

(北京通州三教庙,图片来源于网络)

  燃灯佛舍利塔始建于南北朝北周时期,每年很多人都会来到这里,感悟古塔的威严,寻觅远去的传说,探究隐匿的诗文,追忆悠久的历史。伴着悠然的梵音,扶着厚厚的塔身,隔着时光的距离,感受那曾经的盛世辉煌。

  初秋的风已有些许的寒意,伴着偶尔洒落的细雨,冰润清凉的感觉,轻易穿透薄薄的衣裳,一抹暮色,顺着飘起的衣角,默默地蔓延开去。

  于世间万物而言,人总是比较脆弱的,不似那坚硬厚实的砖瓦,即便经历了无数的风吹雨打和无数次的维修复建,一路披荆斩棘,颠沛流离,执着而顽强地走到现在,依然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守着这片热土,岿然不动。

  目光与心念所及之处,是石碑上明代王维珍的诗句“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

  复杂的情绪与氛围漫成浓重的气息,游离于气势雄浑的塔身之上,久久不散。

  这座燃灯塔据说是北京地区最高最大的古塔,是历史和文化的凝聚和缩影。此塔形制为密檐式八角形十三层砖木结构实心塔,全高56米,基围38.4米,如有直柱般挺拔陡峭。

  塔的下腰正南嵌砌着一块浮雕独龙的大砖,是辽代的遗物,虽年久风化,仍不乏精美。上腰镶垒着雕有似龛的小门,里面又都砌着佛教故事的砖雕花,诸如十八罗汉斗大鹏一类,又每角各安置圆雕力士神像,披甲载盔,栩栩如生。往上是砖雕仿木斗拱、砖雕仿木护栏和砖雕荷花台。其花纹多样,华丽多姿。

  全塔十三层,塔身的每根椽头都有一枚精致的铜铃,每角的老梁下各挂有两枚,比椽头的稍大,全塔共悬有铜铃2248枚之多,为世界之最。铜铃的形制也有多种,有平口的,也有联弧口的;有圆肩的,也有折肩的;有长身的,也有阔身的;有清脆的,也有浑圆音的;有当地人献的,也有外地人捐的。而每个铜铃外壁都刻有捐献人的姓名、籍贯,以及祈语、诗谣等。字体、字形、刀法、布局虽是五花八门,却都工整美观,个别的诸如双沟刻法,堪称艺术珍品。

  在老角梁下各角都斜上倾置一尊砖雕神像,有披铠甲执剑者,也有袈裟合掌者,有慈眉善目者,也有凶相毕露者,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最令人捧腹的当数那尊猪八戒像,肥耳阔嘴,憨态可掬,想必从《西游记》中借来的灵感吧。

  在第十三层正南面当中,放置一块砖刻诗碑,纵刻七律《燃灯塔诗》:

  巍巍宝塔镇潞陵,层层高耸接青云。明明光影河中现,朗朗铃音空里鸣。时赖周唐人建立,大清复整又重新。永保封疆千载古,万姓沾恩享太平。——立碑僧寂寞玉造。

  全诗音律和谐、才情激扬,在展现给我们优美诗歌、厚重文化的同时,也把当时创建重修的事迹、所在位置、特殊景致以及人们的企盼之情都原原本本地告知了我们。

  轻轻地把时光拉回现在,整个园子景色依旧,古塔雄伟壮观,庙寺气宇非凡,诗林文化气息浓郁,让人感到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而身后的通州城,就像轮回中永远物是人非的人生,翻过华丽而辉煌的篇章,默默地烙印在历史的长廊。厚重的历史烟尘,在璀璨的夜灯下渐行渐远。

  从三教庙出来以后,默默回望,对于这座城市好像突然有了新的理解。

  关于城市,人们总能从书中找出一些成句。比如“一城秋雨豆花凉”,比如“游子寻春半出城”,比如“满城风雨近黄昏”等等。美则美矣,未能全备。因为那是诗人的栖居,不能表述我们的城市。

  而我们的城市,是一座水岸之城,十三条水系,在市内纵横交错,“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它是一座生态之城,可立窗前观翠色,更宜枕畔听鸟鸣;它是一座历史名城,悠久的历史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一座希望之城,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北京打造世界城市,通州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的战略决策,使通州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大发展阶段。

  这就是我们的城市。对于这座城市,我们还需要寻找一个更加合适的位置和相对的高度来重新打量和审视它。三庙一塔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它具备了一种整合力和创造力,也具备足够的亲和力。对于它的存在意义,我还想借用一下王维珍诗句: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

 

  作者:郝津俐,北京市通州区。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