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梅:运河边上的“赶考”路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0-15

从周恩来纪念馆内走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面红色墙上写的一段简短对话。两位伟人的对话,仿佛就在耳畔响起——

 

  毛泽东: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今天是进京“赶考”嘛。

  周恩来: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对话发生在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的时候。进京,毛泽东称之为“赶考”。因为之前李自成也曾进京几天,后被推下历史舞台,然而共产党人不负使命,经受住了历史性的考验,交出了一份完美的历史答卷。这次“赶考”不是为了个人的光宗耀祖,而是为了解放全中国,让所有的贫苦大众有饭吃,有衣穿,过上好日子。“赶考”,被赋予了新的寓意。

(图片来源于公众号“淮上会”)

  地处苏北大平原的淮安,自古就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当年,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云集交汇之地,向北骑马,向南坐船。会试之年,“南尽岭外、西则豫章,百道并发,朝于上京,而此为交衢”。各地有志之士,汇聚于此,结伴上京赶考,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报效国家。蜿蜒流淌的古运河,承载了众多仁人志士的远大理想和爱国情怀。

  一代伟人周恩来,其成长和古运河有割舍不断的渊源。古有孟母三迁,而周总理在淮短短十二年,也有两次搬迁,这两次搬迁与两位慈母的远见卓识有很大的关系。她们为童年的周恩来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读书条件,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还让他重新认识了运河。

  地处古运河之滨的陈家花园,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他常常站在古运河边上,看到的不是古运河的繁华,而是古运河的沧桑。两岸,是衣衫褴褛的纤夫,一张张风吹日晒的脸。而船上,华衣丰食……贫富如此悬殊,世道如此不公。这给周恩来的童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一次,周恩来随同嗣母去淮阴岳王庙,瞻仰精忠报国的岳飞。这对他有很大的触动,而《咏岳飞》(清·普英),也被深深刻在周恩来的脑海之中。

一自金牌颁十二,常教热泪洒英雄。

奇冤不恨埋三字,和虏终惭失两宫。

南渡江山悲逝水,北征鞍马付秋风。

低徊往事成千古,祠宇空余夕照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12岁的周恩来的铮铮誓言。滚滚的古运河水,载着抱有远大理想的周恩来离开故土,走上了一条为国为民的“赶考”路。他孜孜不倦地寻求解放全中国的答案,赴日本、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起南昌起义……怀着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他带领四万万同胞拯救民族于危难之际,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完成了一张宏伟的试卷。

  66年间,周总理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却再也没有回过一趟魂牵梦绕的故乡,没有亲自回来为母亲的坟头填过一把土……六亿神州、五洲风云在他那宽广的胸怀中占有着更重要的位置,他不得不把难以割舍的乡思乡情深藏在心底。

  当年故乡人也常常迫切地盼望总理回乡。人们常常仰望蓝天,注视着那从头顶飞过的银燕,盼望它能徐徐落下,从机舱走出人民的好总理。每当人们伫立在通往北京的大运河畔时,就希望这漫长的水路上的船只,能像当年载走总理那样再次载着他归来……

  人生的最后,总理要求死后把骨灰撒入江河湖海,什么也不留下。可是总理的品格已经随骨灰一起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海洋,流淌进人们的心中。

  现如今,早已丰衣足食的淮安人,以“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淮安精神,放眼世界,脚踏实地。聚力打破现状,突破传统,展现争创一流的胆识魄力。淮安人正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推动淮安在江淮大地上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建设“中国梦”而奋勇向前。

 

  作者:刘艳梅,江苏省淮安市。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