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0-31
京杭大运河淮安段(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康熙皇帝玄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而不凡、有作为的君主。自公元1684年至1707年康熙先后六次南巡,多次驻跸淮安,他在这里处理河务,赈济灾民,做出了不少使民称颂的事情。
自宋代以来,黄河下游改道,从江苏北部入海,在洪泽湖以东大运河出入咽喉清口(淮安市淮阴区码头境内)处与淮河、运河相汇,形成了三河交汇的局面。明末清初,黄河不断决口,“黄水荟萃众流,来自万里,力大而势强;淮源近出豫州,北御黄、南资运,力贫而势弱” 。黄河夺淮倒灌时有发生,“小则扪塞河口,大则淤垫河身”,甚至黄淮二水一起涌入运河,冲决堤坝,泛滥成灾。康熙十五年一场大水,高家堰大堤决口,清口淤塞涓滴不出,宿迁以东,民田皆成巨浸,山阳(今淮安区)以下州县则是一片汪洋。地处淮河之滨的泗州古城与明代祖陵也被倒灌的湖水吞没。这一巨大的水患,不仅给苏北一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灾难,而且还直接威胁到国家每年400万石漕粮的北运。康熙深知黄淮两河关系国计民生,最为紧要,从他上台执政伊始,便以削藩、治河、漕运作为国家首要解决的三大事(淮安占居其二),并“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凤夜厪念”。 尽管他因国内动乱缠身,却“向来留心河务,每在宫中,细览河防诸书及尔屡年所进河图,与险工决口诸地名,时加探讨”,他十分关心这里的治河工程。
公元1684年10月,康熙首次南巡到淮安,巡视了黄河北岸180里处诸险工程,初步了解了黄河水患情况,他嘱咐靳铺“肖家渡、九里岗、崔家镇……新庄一带,皆吃紧迎溜处,甚为危险,所筑长堤与逼水坝须时加防护”。他在清口一带,视察天妃闸时,见此处水势湍急,便指示靳铺“改闸为草坝,另设七里,太平两闸以分水势”。在视察完高邮湖、宝应湖等一圈后,他又骑马遍阅了武家墩、高家堰、高良涧闸、周家桥、翟家坝、洪泽湖,河工要害,细为咨询,肯定了高家堰大堤的防洪作用,对其重大意义增强了认识。他对靳铺说:“朕观高家堰地势高于宝应、高邮诸水数倍,前人于此筑石堤障水,实为淮扬屏蔽。且使洪泽湖与淮水并力敌黄,冲刷淤沙,关系最重。”他建议要充分利用洪泽湖湖水的高家堰大堤加强水力,“敌黄”入海,冲刷河道。并嘱咐靳铺:“今高堰旧口及周桥、翟坝修筑虽久,仍须岁岁防护,不可轻视,以免前功尽弃。”高家堰自古就是拦蓄湖水向东入侵保漕运的一道防洪利器,康熙亦非常重视,他在随后的南巡中,高家堰是必到之处。
公元1689年和1699年,康熙“亲乘小舟,不避水险,各处周览”。他亲自测量洪泽湖水位后指出,洪泽湖水位低于黄河水位,势必造成黄水倒灌。为了减少黄水倒灌的机会,康熙提出了自己对治河的总设想,即筑坝与深挖河身并行的方案。这一方案后被乾隆评价为:“俾避清口倒灌之患,实釜底抽薪之良策”(《康熙政要》巡幸篇)。自此以后,康熙南巡驻跸淮安时,总是亲自规划,部署任务,遍阅河工。躬历清河、杨庄、武墩、高堰、蒋坝、归仁堤等处,多次实地指点谋化,其时浚张福口引河、筑清口挑水坝、归仁堤,疏人字芒稻泾涧、开大通口及仲庄闸移至杨庄等一系例水利工程,皆由他实地巡察后,亲自定夺。正如康熙在《阅河》诗中写的那样:“淮黄疏浚费经营,跋涉三来不惮行,几处堤防亲指划,佇期耕作乐功成。”由于康熙皇帝亲自操理和监督,治河逐步受到成效。公元1705年2月,康熙第五次南巡时,在淮阴区码头镇的惠济祠,召集河臣和随从大臣讨论河务。他高兴地说:“朕每至河上,必到惠济祠以观水势。康熙38年以前(公元1699年),黄水泛滥,凡尔等所立之地,皆黄水也……今则岸之去水,高有丈余。清水畅流,黄河仅有一线。观此形势,朕之河工大成矣。朕心甚为怏然”(《清实录》220卷)。他在《览黄淮成》诗中也抒发了同样的喜悦心情:“殷勤久矣理淮黄,几乎风尘授治方。九曲素称天下险,四来实为兆民伤。使清引浊须谨慎,分势开疏在不荒。虽奏安澜宽旰食,诚前善后奠金汤。”据《淮安府志》记载,康熙南巡治河见成效后,黄河“二十年间无大患”,河水流畅入海。仅沭阳、宿迁、桃源(今泗阳)、清河、海州即涸出土地三百余万亩,促进了农业生产。可见黄淮的冶科治理是很有成效的。
康熙精通诗词作赋,南巡中便以体现。第一次南巡驾幸清口(十月二十日)视察天妃闸完毕,乘舟过清河县往20多公里的淮安府,途经清江浦(淮安市区)时,里运河两岸夜色美景让康熙赞叹不已,他随即兴赋了《晚经淮阴》一首:“淮水笼烟夜色横,栖鸦不定树头鸟。红灯十里帆船满,风送前舟奏乐声。”康熙在处理河务的同时,还重视安抚民心,赈济灾民。他头一次(10月18日)到淮安,住跸治河重县宿迁(时为淮安辖区),次日巡视,乘车自宿迁往清河所过之处,见河工夫役运土,卷埽下桩,奋力夯筑,特停下御驾,亲加慰劳,并嘱咐靳铺体恤役夫,严防不肖官吏蚀克扣民工的工食,必使人人都沾实惠。他在过高邮、宝应诸处,见民间田庐多在水中,便召当地生员耆者详问遭灾原因,得知是上游为护堤保漕,排泄了多余之水,他命江南江西总督王新命筹划赈济。随后他登上御舟便赋五言诗一首:“淮扬罹水灾。流波常浩浩。龙舰偶经过,一望类洲岛。田亩尽沉沦,舍庐半倾倒。茕茕赤子民,栖栖卧深潦”。康熙下决心开浚下河就缘于此。在他的心里“只有运道畅通无阻,民生安然无忧,才可谓“一劳永逸,河工可告成。”
公元1707年2月,康熙第六次南巡时,年岁已高。他乘船在清口登陆,根据阿山、张鹏翮上报的河工方案,骑马查看溜套地形和水情。在测量时,康熙发现开挖的河工,不仅要占用大量民田,还要毁掉许多百姓坟冢。经过两天的堪察,康熙否决了开挖溜淮套的方案。他召见张鹏翮等河臣及大小地方官时,十分恼怒,连连向张鹏翮提出责问:“水平是何人看验?土方是何人估料?”“张鹏翮身为河总,至于掘人骸骨”(清实录》228圈)。回京之后,康熙下令将阿山革职,同时削去张鹏翮的太子保衔。
南巡中,康熙考虑到淮扬一带长期遭受水灾,“粮价腾涌,生计维艰”,又命户部特留漕粮20万石以济之,发往宿迁、桃源、高邮等灾区,“再将江南全省积年民欠,一应地丁钱粮、屯粮、芦课、米、麦、豆杂税概予蠲除”(《清实录》139卷)。《泗阳县志》记载,仅桃源一县,在康熙时期所蠲免的款目就达40次之多。《宿迁县志》还记载了一件小事。公元1684年,康熙第二次南巡途经宿迁、桃源县境,“命侍卫视迎驾年迈者分赐优老牌,其贫者量给银锞”。他在《堤上偶成》诗中记述了当时的情景:“宿迁迤逦接桃园,泽国观民鲜饱温,侍卫囊金分赐与,惭无暇计子舆论”(《宿迁县志》宸翰志)。
康熙不仅勤于治政,安抚民心,而且“躬行节俭,不讲排场”,他南巡驻跸之处,多以地方衔署、寺庙为行宫,如康熙28年(公元1689年),他途经桃源县境内,就驻跸在体仁集太平观里(今泗洪县曹庙乡)并亲题“昊天金阙”一匾。几次到淮安就以漕运总督府为行宫。他多次告诫臣下,南巡是为“百姓阅视河道,咨访闾阎风俗,非为游观”(《淮阴志征访稿》诏谕篇),严禁地方官吏布置供帐,科派扰民。
由于康熙这种勤于实践、实事求是,又不畏劳苦的态度,加之他体谅灾民的疾苦,前后进行蠲免赈济,使原来的重灾地区,出现“两河平静,民生安乐”的局面。
作者:黄迎红,本文由公众号“清江浦人家”投稿。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