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6-27
(张桂林 摄;作者供图)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翻过一页纸,一厢情愿地认为,诗经中的那些女子,就是从这片苇荡中,带着绮丽与墨香,从很远很远的朝代,走出来的。风吹过去,里面有河水的声音,像一片清澈的记忆,穿过一截一截的风云,缓慢地一缕一缕靠过来。
所有的恬静,都悄悄地躲在身后,光线追赶着涟漪,归拢出一片片飘渺的白云,让它定格在晴空里,定格在水面上,诉说这份深远和宁静,这份纯净和典雅。
蛙鸣,在这里,无疑充当着一个个必需的标点,在芦苇荡的上空,在芦苇深处,或隐约,或清脆,留下一阙阙清词小令,为阅读这丛蒹葭所不可或缺的情节。
走累了的太阳,歇脚在西天,加重了它的色彩变幻;诗意漂浮在水面,随黄昏溅起几许潋滟波纹,一如浮萍,留下难以遮掩的浮想。
风,重了,苇叶一边大胆泼辣地随金光起舞,一边横在伊人的唇边,在君子好逑的渴望里悠扬起一曲绵长的歌响。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曲声中,窄小的栈道,像眉目孤清的女子,诱我顾不得道阻且长,迂回而入。白露下,莲,带着兰花指的伤感,斜斜地醉在水的中央,无涯而楚楚动人地开放着。于是,胡琴依呀,丝管悠扬,鼓点碎裂,吴侬软语,烟霞一样的衣,桃花一样的妆,流云般的水袖,幽微的佳人,一点点从我眼前生动起来。
“蒹葭萋萋,白露未浠,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千回百转中,醉卧于“水之坻”的木亭,随水,画出了一幅精巧而淡雅的风景。一脚踏进去,沁凉的静息衬得林中的鸟声都有了水气。整个亭子都是原木打造的,沁着自然的馨香。檐下的格栅,更是别致,像是随意安放了几许枝杈,却如此地巧夺天工,写意地挥几下笔,就似雕饰了形态各异的花鸟虫兽,令人回味无穷,赏心悦目。而最是让我惊叹的,还是木亭那“丝质的长发”,以低调微吟的缱绻,在透明的时间里和绿波苍苔作着切切私语。其实这些“长发”,不过是就地取材,看到紧紧偎在芦苇边上的菖蒲了吧,正应了那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在此,亦可见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如若你有缘,往那桥上的亭子间轻轻一站,便成了诗经里坚贞美丽、聪慧善感的女子。倘若你手扶杆栏,双眸眺远,又沾满了宋词里的凭栏意景。闲愁千古,怅然若失了。
站在亭下远眺,弯弯曲曲的木栈,平平仄仄的石阶,瘦瘦清清的小河,高高低低的小桥,如泛黄的照片在视线中层层清晰。这样远远近近地望着,目光沾染了水的痕迹,醉成湿漉漉的痴情。夕阳斜下,嫣红的水面随橹的摇晃洒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小船儿荡荡悠悠地向远方的漕运码头划去。栈桥的影子在细细碎碎的水声中被一波一波的涟漪轻柔地化开,亦真亦幻、忽明忽暗,仿佛岁月的印痕在自然的画面中流动,树影、船影、桥影,人影,晃动着,渐渐隐去。
作者:郝津俐,北京市通州区。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