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剑林:雪落古运河(下)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3-14

  古运河向南不远,河西岸有一处闻名全国的清真寺――顺河东大寺。东大寺依河而建,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迄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又大兴营造,始具今日之规模,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寺为标准的龙首式建筑群,东西中轴线上依次是大门、邦克亭、大殿、望月楼四部分,大殿高约30米,檐下斗拱罗列,翼角飞翘,覆黄绿色琉璃瓦,殿顶嵌青铜质鎏金宝瓶,高大巍峨,流光溢彩,全部建筑布局严密,错落有致,工艺精湛,姿态动人,无论是从寺的正面向西眺望,还是从寺的背面向东望去,都给人一种心存敬畏、心安神宁的感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对着大运河的那座石刻日月坊。该坊建于乾隆年间,三门四柱,全部采用汉白玉精选石料,石坊通体洁白,正中顶端有一石刻宝瓶,两旁各飞一团石云,云上分别拖着一轮红日和一弯新月,宇宙苍穹尽在眼底,与大门八字墙的绿色琉璃交相辉映,在大运河清澈的流水映照下,更显悠悠古寺的清静与肃穆。

  济宁民间有个传说流传甚广,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负责看天象的太师一路随行,御船途经济宁州,太师夜观天象,翌日奏明皇上: 济宁州上空天象异常,大运河和竹竿巷像两条巨龙在济宁城蜿蜒盘踞,可谓风水宝地,人杰地灵,这里不仅金银财宝汇聚,随着人气的聚集,将会诞生一位能撼动大清王朝基业的真龙天子,建议在大运河、竹竿巷之间赦建一座雄伟的寺庙,镇住这里的龙首,让这位巨龙无法起势。乾隆皇帝龙颜大惊,返朝后急忙颁发一道圣旨,动用国库银两扩建济宁东大寺。东大寺才有了现在的龙首式建筑规模。

  东大寺的后门坐落在人声鼎沸的市井间,正对着清平巷、竹杆巷、纸坊街的街口。向北是清平巷,连着清平桥,取“清直平安”之意,寄托着老济宁人的美好愿望。向西是纸坊街,经营笔墨纸砚、书画装裱、文玩古董的店铺罗列两边。再往西是打绳巷、汉石桥街。打绳巷,顾名思义,这里曾经是加工和售卖绳索的地方,那时候的航运绳索是必备的消耗品。

  在老济宁人的记忆里,最难抹去的就是竹杆巷了。上世纪90年代,我初到济宁,曾经多次漫步于这条古街巷,记忆中的竹杆巷古色古香,地面是磨得十分光滑的青石板路,巷道两旁多为两层楼阁式铺面建筑,木质门板一溜排开,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前店后坊的建制彰显江南水乡灵巧清秀的风格,“江北小苏州”美誉大概得名于此。竹竿巷是济宁城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老济宁人太多关于旧时繁华“江北水乡”的回忆。那时的竹竿巷,因航运的畅通,一船船毛竹自江浙一代源源不断运来,江南的工匠在此安营扎寨,手工业和商业十分发达,加之水司衙门林立,朝廷命官纷至沓来,茶楼酒肆、客栈会馆、戏楼妓院遍布竹竿巷周边,一派繁荣昌盛景象,令人流连忘返。如今,老运河已逝去了往日商船往来的繁忙,竹竿巷老街“通渠要道、运河两岸、店铺林立”的景象也已繁华落尽。伴随着旧城改造拆迁,竹竿巷早已改头换面,数百年积淀传承的韵味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近些年,我曾经到过杭州的清河坊,苏州的平江路、山塘街,扬州的东关街,镇江的西津渡,北京的后海,南京的秦淮河,成都的宽窄巷子,这些历史街区均保存完好,经过“修旧如旧”和旅游开发,不仅留下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而且重新焕发出夺目光采,为一座座城市增添了靓丽名片。如今,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京杭大运河将迎来新的生机,长江水从扬州洪都水利枢纽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济宁至杭州的内河航运重新兴盛繁忙起来,源源不断的清水丰盈了济宁的母亲河――古运河。我从心里期盼着,古运河两岸的老街区重现往日风采,在这个新的时代,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装点得更加丰润灵动美丽。

 

      作者: 鹿剑林,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理事。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