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灵动的画卷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0-31

(图片来源于人民网)

  假如钟灵毓秀的淮安没有造福天下的运河,假如可爱的家乡没有遗存厚重的运河文化,历史和我们将缺失什么?

  在记忆的长河中,淮安人与运河有着不解之缘,我的快乐老家就依水而居在闻名遐迩的大运河畔,那里有我和水一样清纯的故事,后来参军又与美丽大海结缘,但家乡不老的运河,依然是我心中永恒不变的母亲河。

  几年前,我毅然告别了大海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将人生之舟永远归航在母亲河的港湾。久违了家乡,久别了运河,当我再次走近魅力独具的你,竟如此亲切如此温馨喜悦。

  作为运河之子,我常用爱的视角审视运河,常用文化的敬仰注目运河。昔日如绸似镜的运河,有着百舸千帆争流竞发的繁盛,帝王将相墨客文人的垂睐,以及漕运总督府、清江浦楼、河下古镇等众多灿若明珠的辉煌;今日沿岸杨柳间星如棋布的古迹名胜,水韵相融文脉相通的原生态,彰显着“运河之都”淮安独秀的历史风貌和人杰地灵的人文风情。这是淮安历史文化底蕴“世界级”的华彩一笔,恰似这方圣水养育的文学巨匠吴承恩的神来之笔,也是当代淮安人精心保护的靓丽一笔。

  然而,当我们自豪欣赏运河的同时,更应更多更清醒地走近她,关注保护她,倾听母亲河深情的呢喃与呼唤,用情把脉,用爱抚慰。需知,不和谐的污染,甚至曾经盲目利用与淡淡的遗忘,使美丽的运河、古老的遗存受到伤害……我们怎不感到心酸落泪,焦急羞愧?

  淮水安澜,上善若水。运河、运河,古韵之河,大运之河,不仅恩赐我们生命的乳汁,给了我们引以为傲的昔日辉煌,而且以一滴水见太阳的胸怀包容着我们,而我们怎能缺少感恩、尊重与珍惜?

  让运河厚重不沉重,流淌不流泪;让蜻蜓轻盈点水,睡莲香甜入睡。曾被誉为“壮丽东南第一洲”的淮安丝毫不能污染了宝贵的文明,倍加珍惜地保护好古人智慧结晶的运河遗产,挖掘鲜活好运河文化的底蕴特质。

  几乎一马平川的淮安大地,虽缺少山的雄伟,海的气魄,但这片古老的热土,却有着山海不能比拟的厚重,有着“一河开大运、四海仰名都”的辉煌,有着漕运让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传奇,这也正是淮安前世今生一衣带水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更应善待好弥足的运河遗产,保护好珍贵的运河根脉,传承好灿烂的运河文化,更应打造繁荣好运河特色的今天与明天。

  走近运河,更让我们走近历史。同样,看家乡的历史文化,更离不开走近涓涓不息的古老运河,看见证历史变迁的魂。

  饮水思源,担当思远。我们欣喜看到,古老美丽的运河,更迎来了活力潮涌的今天。喝着运河水长大的当代淮安儿女,正担当承载重现历史辉煌的重任,让古老的运河宏伟永续,面向世界感恩古人,面向未来造福后人。

  淮安是历史文化积淀的名城,淮安更是运河滋养造就的名都,蕴含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让我们在古人扬帆的福地再度起航,共同为大美淮安梦的运河篇章,精彩注入一河春水满岸春色,用她特有的文化遗存与生命活力,续写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运河传奇,无愧璀璨明珠"运河之都″的美誉,也无憾吾辈再圆“美食休闲慢都″“生态文旅名都″之梦。

  走进运河,我们彷佛看到,一幅灵动的画卷正悄然跃出记忆的梦境,渐渐清晰美丽地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如当代淮安版的《清明上河图》,画中承载着历史的根脉,流淌着灿烂的文明,跳荡着文化的音符,赢得了世人赞誉的目光。

 

  作者:赵进,本文由公众号“清江浦人家”投稿。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来稿。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