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4-09-05
北京城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曾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它的南端起点正是永定门。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巩固北京城防,开始兴建外城。但因工程浩大,财力不足,只筑成南面外城与内城抱接,形成“凸”字形轮廓。外城的正门位于内城正阳门外、南城垣正中位置,便称正阳外门,初时只建有城楼。正阳外门修建后,使原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延长,成为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筑瓮城,改名永定门,寓“永远安定”之意。因门外有元大都时南方之镇的土皋(燕墩),又称郭门(皋门)。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始,陆续提高永定门规制,重修城楼和瓮城、增建箭楼。永定门成为北京外城中最高大雄伟的一座城门。永定门城楼通高26米,采用与内城城门一样的规制,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使用灰筒瓦、绿剪边,饰琉璃瓦脊兽。永定门的护城河上有座宽大的石桥,桥头道路两旁都是店铺。赶路的人们,做买卖的商人们都短暂地集聚于此。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永定门见证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1900年,八国联军在永定门城楼西侧开凿了一个豁口,在护城河上架起铁桥,使铁轨延伸进入北京外城。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永定门进入,举行了盛大的进驻北平的入城仪式。为解决交通问题,从1951年开始,永定门瓮城、城楼、箭楼先后被拆除。
按照保护和发展中轴线的要求,复建永定门成为“人文奥运文物保护工程”的重点项目。2005年9月,永定门城楼完全按照历史原貌恢复修建,屹立在北京中轴线南端,飞檐翘角,古色古韵,唤醒了南中轴线的神韵。
如今,永定门城楼下,古朴石板铺成御道,周围遍布绿树草坪。在日暮晨昏与灯火辉煌中,永定门继续展现着古都的历史印记,见证着现代都市的创新活力,守护着北京的安定繁荣。
(视频由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北京市西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