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3
本周末(2025年10月25日),北京市第46届菊花展暨2025“京津冀豫四地菊花联展”将在北海公园举办,为人们开启秋日京城沉浸式赏菊体验。北京人赴菊展赏花的传统由来已久,第一届菊花展的举办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办菊展市民大饱眼福
菊花自古就被中国人看作是高风亮节、民族精神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北京则是数百年来名菊荟萃的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对富有民族色彩的菊花栽培更加重视,北京菊花培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1954年秋,一场盛大的菊花展览在北海公园双虹榭开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第一届菊花展览,由市园林处组织各公园联合举办。展览的菊花有2000多盆,其中200多种都是名贵品种。(1954年11月5日《北京日报》1版,《双虹榭里看菊花》)
1954年11月5日,《北京日报》1版
1954年,北京第一届菊花展览展出菊花200多种,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摄影:李祖慧
首届菊花展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北海永安桥前的花坞,赏花人群熙熙攘攘。展室内外,各色各样的菊花星罗棋布:一株蒿子上开着不同颜色、姿态的菊花,是西郊公园的“十样锦”;用小朵菊花堆成的两座玲珑塔,是中山公园的“悬崖菊”;那绿色的菊花,是北海公园的“绿牡丹”;那紫黑色的花朵,是颐和园的“墨菊”……人们惊奇地观察着有一百多朵花、像花树似的大立菊,也仔细端详着花朵直径足有1尺的“松鹤金黄”和“紫玉香珠”。有人问同行的游伴最喜欢哪一种?回答是:“呀!我说不上,我真是都喜欢呐!”(1954年11月13日《北京日报》3版,《美丽的花朵,辛勤的劳动》)
1956年在中山公园举办的菊花展览,十分特别。不仅是因为这一年展出的菊花达到1000多种、1万多盆,更因为这里的许多菊花,都是用祖国各地的人们寄来的花种在北京培育的。守卫在威海卫的解放军战士张天民,曾跑遍了驻防地附近的海岸和平原,为首都寻找最美丽的鲜花。在威海卫的田野上,他终于发现了一种花大叶大的野菊花。他把其中最好的几棵移植到自己窗前的花盆里,细心培育,将收获的花籽赠给首都人民。经过市园林局职工的精心培育,这些花籽在北京绽放出美丽的花朵。(1956年5月22日《北京日报》2版,《珍贵的花籽》)
像北海公园、中山公园这样的大型菊展,在北京不止一处。在新街口北大街契园里,人们可以观赏到七十二岁养菊老人刘契园精心培养的上千棵菊花,这些菊花都是一丈多高的珍品。朱德同志来这里赏菊时,曾留下赞美的题咏:“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1956年11月23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的花》)登上天坛公园的祈年殿,人们争相观赏有1000多个花朵的大立菊。它是由七十多岁的老园艺工人花费整整一年时间培育的。各大公园的菊花展让北京市民引以为傲,大家都说,即使是以爱菊闻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没有今天人们这样的眼福。(1960年11月5日《北京晚报》3版,《菊花古今谈》)
上世纪60年代,北京菊花新品种年年都在增加,过去不可想象的四季赏菊,也成为了现实。人们不仅能在深秋赏菊,在初春、炎夏和孟冬时节也能看到菊花的芳姿。(1962年11月18日《北京晚报》2版,《赏菊不忘育菊人》)
1962年11月18日,《北京晚报》2版
1962年,颐和园养花工人何殿才用短日照方法培养出色彩鲜艳的多朵菊,图为他正细心地给展出的多朵菊花整形。摄影:冯文冈
1979年,人们在北海公园菊花展室内展厅愉快地赏花。 摄影:胡敦志
市菊花展成赏秋“标配”
1980年,在北京市菊花协会成立后,北海公园开始承办一年一度的北京市菊花展。去北海看菊展,逐渐成为深受京城百姓喜爱的一项传统赏秋活动。
1984年恰逢新中国成立35周年,在本市第五届菊花展上,用大立菊组成的“四化”图案吸引了众多赏菊人的目光:一株花开上千朵的大立菊盘成直径约两米的造型,背衬大型国画《秋趣》,四周簇拥着35株开满金黄色花朵的悬崖菊,象征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届菊展还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展示近年来人们追求的一种潮流,用普通的菊花制作别致的造型,以突出菊花的艺术性。在北海公园第五展厅,业余花卉爱好者穆崇庆制作的“弥勒赏菊”造型令人忍俊不禁:半躺着的大肚弥勒佛,手握一束嫩菊赏玩着,神态悠闲自得,反映了人们对花一样的美好生活的热爱。(1984年11月12日《北京日报》2版,《喜有秋香溢四海 请君共赏傲霜菊》)
1984年11月12日,《北京日报》2版
1984年,日坛公园技术员和工人正在精心修剪菊花盆景,供游人欣赏。
上世纪80年代,本市发动群众评选首都的市花、市树。人们对那些适应性强、观赏或绿化效果好的花木倍加喜爱,菊花因此与月季一起以绝对优势赢得评选的“决赛权”,并在1987年光荣当选北京市花。(1987年4月2日《北京日报》3版,《姐妹花和兄弟树》)此后,菊花进一步在北京大面积栽植,成为绿化美化首都的主要花木。到1990年时,全市栽植的菊花有早小菊、地被菊、金光菊、翠菊等30多个品种,共计130万株。长安街上,万紫千红的菊花朵朵盛开,成为行人可随意欣赏的美景。(1990年5月26日《北京日报》1版,《市花市树已成为首都绿化主角》)
菊花被选为市花后,岁岁相约的市菊花展更加异彩纷呈。1990年,由成千上万朵菊花扎制而成的菊花门,把人们带入了一个童话般的菊花世界;1991年,用白蒿嫁接而成的10层塔菊,5个品种同生一株,层层花朵分为四色,堪称一绝……1998年,近500个品种、代表当代艺菊最高表现形式的北京标本菊,反映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北京菊花培育事业的丰硕成果,引得众多游人徜徉菊间,愉悦地感受“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意境。(1998年11月6日《北京日报》6版,《名品秋菊汇北海》)北海菊花,与香山红叶一道,被人们并称为北京金秋的两大景观,成为秋游京城的“标配”。
1998年11月6日,《北京日报》6版
1980年11月10日,《北京晚报》2版
京城菊展遍地开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菊花的人越来越多,培育水平也日渐提高,有些个人和机关团体的养菊水平甚至都能超过一些园林单位。于是,北京的学校、工厂乃至京郊农民都开始办菊花展。
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在学校举办菊花展览。北京高校举办菊展,这还是第一次。北京航院、北京钢院和附近一个皮鞋厂也送来菊花参展。这次展览因场地小,只展出了150盆菊花,但展出的60来个品种大多比较名贵,因此很受人们欢迎,校内外来参观、写生和拍照的人络绎不绝。(1980年11月10日《北京晚报》2版,《北京师大菊展受欢迎》)受到鼓舞的北师大再接再厉,不仅继续举办菊花展,还在1983年举办了首都高等院校首届菊花展览。菊展共展出600余个品种、1000余盆菊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首都各高等院校美化、绿化校园的成绩。(1983年11月10日《北京晚报》2版,《首都高校举办首届菊展》)
当时举办菊花展的,还有首都钢铁公司、十里堡职业高中、市供电局、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栏山酒厂等许多地方。其中最让人感到新奇的,还要数京郊一位农民办的个人菊展。
1987年以后,富起来的密云檀营乡1000多户农家,几乎家家都养起了花。已有20多年养菊经验的赵永鑫也有了新打算:在自家4分院里建菊园,以倡导村人富而思乐。在赵永鑫的菊园里,有绿菊、黑菊、凤凰振羽、十丈珠帘、黄葵、光辉、金虎须、灰鸽……这些品种,都是赵永鑫花重金买来一寸小芽,然后就像伺候雏鸡一样精心护理长大的。每棵菊花,都是赵永鑫的“眼珠子”,都有一个故事。1994年,赵永鑫与一起养菊的青年马爱国在檀营街头搞了一次菊花展。300盆菊花街心一摆,不仅赢得村里人叫好,还引来了十里八村的外乡人观赏。第二年,赵永鑫又办了第二届菊花展。檀营街头怒放的菊花,赤橙黄绿青白紫争奇斗艳,各展芳姿。人们围着那500盆、近百个品种的菊花观赏流连,拍照留念。(1995年12月28日《北京日报》6版,《农民赵永鑫个人办菊展》)
1995年12月28日,《北京日报》6版
全国菊展盛放北京
进入新世纪,北京的菊花产业更上层楼,北京小菊等已广泛应用于首都乃至全国的城市美化。特别是随着全市人均GDP达到9000美元,关注、欣赏花卉已成为人们的普遍需求。2009年,北京举办首届菊花文化节,集中展示本市新品菊花,宣传菊花文化,加强菊花的品牌建设,为爱菊人营造赏菊的展览盛宴。(2009年8月17日《北京晚报》12版,《北京9月将办菊花文化节》)
在菊花文化节主会场北京国际鲜花港,超百万株各色菊花把这里装扮成了一个大型菊花公园。广场中心由近千株各色盆栽菊花组成的菊花台,犹如花神的裙摆栩栩如生。游园市民在“花重锦官城”的繁华气息中,细细品味源远流长的菊花文化。(2009年9月23日《北京日报》4版,《北京国际鲜花港打造“大地花海”》)
2009年8月17日,《北京晚报》12版
2010年的第二届北京菊花文化节,是北京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菊花展,设有北京国际鲜花港、世界花卉大观园、北京植物园、北海公园四个展区,分别位于北京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市民赏菊不用费力跑腿,就近就可欣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老北京“斗菊”习俗的回归。200多个品种、3000多盆出自民间高手的精品菊花,在世界花卉大观园展出,历经市民“海选”、专业评委遴选和决赛擂台现场比拼,决出“菊王”——牛栏山酒厂职工王玉昆选送的“长风万里”。(2010年11月17日《北京日报》5版,《秋冬“斗菊”习俗重现京城》)
2013年,北京赏菊盛宴再度升级——中国菊花展首次在京举办。这也是全国菊展首次在北方地区举办。第十一届中国菊花展览会创下多个之最,52天的最长会期,参展城市数量、室外菊花造型景观数量均突破历届中国菊展纪录,室内展台展览则填补了中国菊展空白。
在主会场北京国际鲜花港,色彩斑斓的菊海让赏菊人沉醉。徜徉39个特色展园,天坛、游龙、福桃等各种菊花造型间,“小菊盆景”“湖泊凝翠”等北京培育的观赏名菊造景前,都是端着相机摄影的人。一对老夫妇说:“在市区公园拍细节的照片多,这里这么大面积的花卉,可以拍大图。”(2013年10月3日《北京日报》3版,《第十一届中国菊花展正举办》)
2013年9月25日,《北京日报》3版
2014年,天坛公园“京韵菊香”大型菊展上,神乐署工作人员演奏清新典雅的民乐佳作。摄影:孙戉
近年来,随着老城区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开展,胡同里的公共空间慢慢回来了。种菊养菊成了胡同居民生活的新风尚。拥有全国菊花栽培技艺非遗传承人,并多次在全国菊花展中获得金奖的北海公园菊花班走进社区,为东四街道花友汇的居民们带来菊花品种,并手把手教种菊花。有了专业指导,居民们的种植技艺渐入佳境。从2019年开始,每年的北海菊展都有胡同居民们的展台,而台上的精品菊花,也丝毫不输专业“选手”。(2020年10月27日《北京日报》6版,《东四居民种植菊花摆进北海》)
2023年,菊花非遗项目进社区活动从东城、西城辐射到朝阳、海淀、通州、顺义等区,社区居民覆盖面达8000人次。更多北海绚丽菊花,开在了市民的窗前屋后。
以秋天迷人景色著称于世的北京城,每岁各大公园的菊花展,工厂、学校、个人的菊花展,还有遍布大街小巷的菊景,都是爱菊人赏菊最美好的所在。眼下,正值菊花盛放佳期,在大好秋光中,约上三五亲友,满心欢喜地赴一场北京的菊展盛宴吧!
(来源:《北京日报》2025年10月23日,第10版;作者:黄玉迎;原文有微调;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