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8
“七夕节的夜晚,为了让银河两岸的牛郎和织女相会,各地的喜鹊飞过来用身体紧贴在一起搭成一座桥,此桥就叫作鹊桥。”七夕节即将到来,人们又想起了这个浪漫的传说。喜鹊,在中国传统民俗中常被赋予“报喜”的象征意义,其鸣叫也被视为吉祥预兆。
富有生存智慧的“乾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喜鹊是具有代表性的吉鸟之一。最早的记载中,喜鹊被称作“乾鹊”,汉代文献《易纬》给了具体的解释:“鹊,阳鸟,先物而动,先事而应。”意思是喜鹊是一种避开潮湿环境、选择干燥地方筑巢的“阳性之鸟”,能够预知天气变化和未来吉凶,提前反应和动作。这反映了古人对喜鹊的细致观察。
翻开《礼记·月令》,我们会发现先秦时期的人们已经把喜鹊的习性摸得很透了:“季冬十二月……雁北乡,鹊始巢。”这句话准确记录了喜鹊在冬季筑巢的习性。更精确的是《逸周书·时训解》的记载:“小寒后五日,鹊始巢。”现在,游人每年春节前后在天坛公园等处也不难看到喜鹊忙碌地衔着树枝筑巢的场景。
关于喜鹊筑巢,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开户背太岁向太乙”,通俗说就是喜鹊筑巢会背凶位(太岁)向吉位(太乙),有避凶趋吉的生存智慧。古人虽然迷信,但也说明他们早就注意到,喜鹊筑巢时会刻意避开某些方位。现代鸟类学家证实,喜鹊确实有选择巢址的智慧,它们倾向于把巢建在树木的东侧或南侧,这样可以避开冬季寒冷的西北风。
这些记录说明,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物候观测体系。在没有现代科学仪器的时代,古人通过年复一年的细致观察,已经掌握了喜鹊的生活规律。这种基于长期自然观察积累的知识,为喜鹊文化意象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仿照宋代绘画而成的汴绣作品《寒鹊梅花图》。这幅作品呈现的是灰喜鹊。灰喜鹊和喜鹊同是鸦科但不同属,是“亲戚”,在古人眼中并无严格区分,因此,古代的吉祥图案中也常见灰喜鹊。
“鹊桥”之说源起汉代
喜鹊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口碑”变化过程。
在《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喜鹊主要作为自然观察对象出现。《召南·鹊巢》中写道: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意思是喜鹊善筑巢,而鸠(古代多指八哥或布谷鸟)不善筑巢,常侵占其他鸟类的巢穴。虽然学者们对“鸠”到底指哪种鸟还有争议,但鹊巢作为家庭象征的意象已经确立。想象一下,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人们看到喜鹊精心搭建的巢穴,联想到自己温暖的家,这种类比多么富有诗意。
《陈风·防有鹊巢》中也有一句:防有鹊巢,邛有旨苕,描述了喜鹊在河堤筑巢、湿地植物长在山坡这两种违背常理的现象,象征家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鹊巢错位暗喻家庭根基动摇,就像筑错地方的鸟巢易毁,被挑拨的感情也面临破裂风险。这种焦虑实则折射出主人公对关系的珍视,用违反自然规律的现象警示感情危机,体现了其捍卫爱情、守护“爱巢”的决心。
随着时代发展,喜鹊的形象开始变得毁誉参半。比如:在《楚辞》中,喜鹊变成了负面角色,与“燕雀乌”并列,成为奸佞小人的象征。《汉书·京房易传》中记载的“乌鹊斗于国”,喜鹊也被视为凶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动物行为学家给出的解释是:喜鹊是杂食性鸟类,偶尔会啄食农作物,它们的鸣叫声又特别响亮嘈杂,再加上它们聪明机警,常能避开人类的捕捉,这些特性加在一起,让一些古人对其产生反感。
但与此同时,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形象也在形成。东汉《西京杂记》中出现“乾鹊噪而行人至”的说法,认为喜鹊叫预示着客人将至。到了唐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这种观念转变其实也有科学依据——喜鹊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常常在人靠近之前就开始鸣叫示警。古人误以为它们能预知吉事,于是“报喜鸟”的形象就这样诞生了。“喜鹊”二字正式首次连用也是出现在这一时期。李商隐在《义山杂纂·相似》中也写道:“乐官似喜鹊,人见不嫌。”
喜鹊形象最华丽的转身,当数它在牛郎织女神话中架设“鹊桥”。西汉时期的《淮南子》最早记载:“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东汉时期的《风俗通》说得更明确:“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这个美丽的传说让喜鹊从普通的报喜鸟,一跃成为爱情的信使。从唐代开始,在吟咏七夕的诗歌中开始频繁出现鹊桥,并且还出现了曲牌名《鹊桥仙》。到宋代时,《鹊桥仙》又成了词牌名,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
这个转变很有深意。鹊巢本就象征着坚固的家庭,而架桥的喜鹊则成为连接离散家庭的纽带。可以说,七夕传说把喜鹊的象征意义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每年七夕前后,正值喜鹊换羽期,古人观察到它们头顶羽毛稀疏,尾羽脱落,于是就浪漫地想象:这是搭桥时被踩秃和碰掉的。这种将自然现象与神话传说巧妙结合的想象力,体现出人们的美好寄托。
唐宋以后,基于人们对喜鹊的喜爱,喜鹊的意象常通过巧妙的谐音与象征组合传递吉祥寓意,广泛出现在铜镜、织锦以及书画等艺术作品中。当喜鹊、红梅与爆竹相结合时,便构成了“早春报喜”和“喜报春光”的寓意,象征着春天的复苏与喜事的来临。更经典的“喜上眉(梅)梢”很早就是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吉祥图案之一,寓意喜事降临、眉开眼笑。比如宋代的一幅《喜上眉梢》图,描绘了雪后的寒冬,尽管万物凋零,但是还有喜鹊站立枝头,梅花朵朵,寓意吉祥。齐白石笔下的喜鹊也常配梅花,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题材在民间剪纸中广为流传,成为婚庆、年节的艺术符号。
以精湛的筑巢技艺闻名
现代社会,人们对喜鹊有了更加科学和全面的观察。成年喜鹊体长45至60厘米,最显著的特征是其黑白分明的羽毛配色——头部、颈部和胸部为亮黑色,肩部和腹部则呈现纯净的白色,飞行时可见翅膀和尾羽上闪烁的蓝绿色金属光泽。这种鲜明的色彩对比使它们在自然界中格外醒目。
作为杂食性鸟类,喜鹊的食谱随季节变化而调整,春夏季节主要以昆虫、蜘蛛、小型两栖爬行动物为食,秋冬季节则转向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物、坚果、浆果等,这种灵活的食性使它们能够适应多种环境。
现代分类学中,喜鹊属的物种数量存在争议,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该属包含7个独立物种,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西北部。分布在我国的主要有3种,分别为喜鹊、西藏喜鹊、欧亚喜鹊,除了青藏高原腹地和南疆荒漠等高海拔地区外,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喜鹊以其精湛的筑巢技艺闻名于世,堪称鸟类中的“杰出建筑师”。喜鹊巢由外层和内层构成复杂结构。外层用粗壮的树枝编织而成,直径可达60至70厘米,深度约58厘米;内层则用细枝、草茎和泥土精心构筑,形成碗状结构。
喜鹊筑巢通常偏好榆树、杨树、胡桃等高大乔木,巢位高度多在6至14米之间。研究表明,它们倾向于选择胸径较大、距林缘较近的树木筑巢,这可能是为了平衡捕食效率与风险。
当一对喜鹊组建家庭后,夫妻双方均会参与新家的搭建,艰巨的筑巢工作约需1个月。它们首先搭建坚固的巢底,然后用泥浆加固内层,最后铺设柔软的羽毛、毛发等材料作为衬垫。北京动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在那里筑巢的喜鹊会去大型哺乳动物身上拔取毛发,作为铺垫材料。在新生命出壳以后,夫妻双方会共同喂养小宝宝,这些负责任的表现成为人类赋予其美好寓意的源泉。
喜鹊还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认知能力。它们有复杂的通信系统,包括警戒叫声、求偶鸣唱等多种声音信号。如果听到大批喜鹊不停地鸣叫,大概率是有猛禽或其他大型鸟类进入了它们的领地。
喜鹊的社会结构灵活多变,非繁殖期常以小群活动,而繁殖期则表现出强烈的领域性,通常成对保卫巢区。它们能够识别个体人类,对曾经威胁过它们的人保持长期记忆。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研究甚至证实,喜鹊是少数能通过“镜像自我识别测试”的非哺乳动物之一,显示出罕见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它们能准确识别雀鹰等捕食者,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警戒反应。实验显示,喜鹊对雀鹰的警戒距离可以超过20米,反应强度最大;而对无害的山斑鸠则反应较弱。这种精确的敌我识别能力对生存至关重要。
如今,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都市中,喜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在一些地方,大面积硬质铺装和单一草坪导致地表昆虫数量锐减。
针对喜鹊面临的生存挑战,生态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北京高校开展的“认识我们的邻居”科普项目,通过在巢树旁设置科普标识牌,使人为干扰事件减少了82%。天津的长期监测凸显了乡土树种的关键作用——48%的巢穴选择在枝干粗壮的毛白杨上,其承重能力明显优于引进树种。河南商丘的实践证实,将单排行道树改为三排交错种植,能形成连续的生态廊道,使喜鹊巢穴分布密度提升3倍。这些措施为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找到了平衡点。
当七夕银河初现时,不妨抬头寻觅这些黑白精灵,它们正以生存智慧续写着千年传说。
西方传说:喜欢亮晶晶物品的“小偷”
西方文化中的喜鹊形象同样充满矛盾。在欧洲寓言中,喜鹊常被塑造成“多嘴的告密者”。法国寓言《鹰和喜鹊》讲述了一只叫玛尔格的喜鹊因为话太多而被老鹰驱逐的故事。歌剧《贼鹊》更是强化了它“小偷”的形象,这其实源于喜鹊喜欢收集亮晶晶物品的真实习性。
另一方面,喜鹊的高智商也备受推崇。《伊索寓言》中的喜鹊虽然常常因为太聪明反而落入陷阱,但它的机智仍然得到肯定。在《小喜鹊的绝招》寓言中,喜鹊帮助乌鸦用荆棘加固鸟巢,达到抵御狐狸攻击的目的,故事告诉人们真正的智慧源于对环境的洞察和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之道。在美洲土著民间传说中,喜鹊被视为神圣的使者,佩戴喜鹊羽毛是无畏的象征,能赐予人力量。
趣味习性:精致的日常生活
喜鹊的日常行为堪称精致。它们用独特的姿势应对不同环境,单腿站立时像优雅的芭蕾舞者,既能休息又能随时起飞,蹲伏时蓬松腹羽遮住双脚,如同披上隐身斗篷。睡眠时更有两种绝技,“回头式”将头埋进背羽保暖,“低头式”则保持警觉姿态。还有它们的视觉策略,单眼注视让左右视野独立扫描环境,转头注视则像装了旋转摄像头,连背后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它们的眼睛。
维持羽毛健康是喜鹊的终身课题。它们开发出全套护理流程,用喙深入羽毛根部“挖矿式”清洁胸部羽毛,单脚站立完成高难度“挠头体操”,展开翅膀清理腋下时活像做瑜伽。理羽时暴露的脆弱时刻则用快速眨眼持续监控危险。面对极端天气,它们会竖起羽毛“开窗散热”或紧缩羽毛“裹紧大衣”,雪地里洗浴更展现了硬核抗寒能力。取食时上演“全武行”,脚踩食物撕扯的架势堪比厨师处理高级牛排,吞咽前昂头抛接食物的动作精准如杂技。
自然之谜:神话中的科学
细心观察的古人发现,七夕前后,喜鹊会进行季节性换羽。7月至8月正值喜鹊换羽高峰期,其头颈部羽毛会集中脱落更新。现代鸟类学研究表明,喜鹊换羽具有精准的生物节律调控,北京地区的观测记录显示,喜鹊多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进入换羽盛期,恰与七夕节时间吻合。
喜鹊羽毛逐渐脱落,身体处于虚弱状态,往往会躲藏起来减少活动。古人观察到喜鹊突然“消失”,便用“鹊桥相会”的传说解释这一神秘现象。至于“秃头鹊”的特殊形象,民间另有妙解:传说天帝发现喜鹊私下为牛郎织女搭桥,勃然大怒下拔光了它们头顶的羽毛。这两则故事本质都是古人对物候现象的诗意解码。
独到之处:奇妙的弱虹彩现象
弱虹彩现象让喜鹊的羽毛呈现出七彩斑斓的颜色。 姜天垚摄
在七夕的传说中,喜鹊用羽毛搭建鹊桥,而现代科学揭示了这些羽毛真正的神奇之处。喜鹊的羽毛展现出独特的弱虹彩现象,这种微妙的色彩变化源于羽毛皮层中垂直排列的黑色素管结构。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中空的黑色素管像微型光学棱镜,当光线穿过不同层数的黑色素管时,会产生从黄绿色到深蓝色的渐变色彩。黄色-绿色区域的羽毛有3至5层黑色素管,而深蓝色区域仅有1至2层。因此,在特定角度下,喜鹊的羽毛会呈现七彩斑斓的颜色,这种现象被称为结构色,形成原理类似肥皂泡的虹彩效果。
科学家们尝试模仿这种自然结构,通过卷曲聚合物光栅薄膜制造出人工羽枝。实验显示,仅通过调整单个皮层的光学厚度,就能让颜色在整个可见光谱范围内变化。这种仿生研究为新型光子材料开发提供了思路。喜鹊羽毛的精妙结构再次证明,自然界往往比人类科技更早找到最优解决方案,这些进化了千万年的生物智慧,仍在等待我们深入发掘。
(来源:《北京日报》2025年8月27日,第12版;作者:金衡;图片来源:原文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