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如何避免“走样”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9-19

  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战略部署,致力于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更具活力和创新力的新型文化业态。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鼓励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支持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推动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在国家政策推动与技术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数字技术正加速引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2024年6月,云墨科技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开发了中国纹样生成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准确诠释中国传统纹样的独特风格和多样式,还支持多种创新创作方式,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同年,南京市档案馆携手南京大数据集团,共同推出非遗档案文化平台——“金陵档案·兰台拾遗”应用系统,该系统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呈现的实践中,尽管数字技术展现出强大的内容生成与创新呈现能力,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一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对文化内核的挖掘不够,甚至可能与历史事实存在一定的偏差。基于此,如何进一步优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表达,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表达的真实呈现与对文化价值的充分挖掘,值得我们探究。

  目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再呈现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和知识体系的差异,容易出现对文化遗产理解和诠释的偏差。比如,在将中国传统戏曲进行数字化展示时,开发团队可能因对戏曲中的脸谱、唱腔、动作等蕴含的文化寓意缺乏深入了解,而在数字化呈现中出现错误解读或简单化处理。二是由于技术受限,导致一些文化语境被弱化、呈现不够深入,造成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不够完美,包括一些文化遗产的历史厚重感与内在精神被削弱等。比如,即使是高精度建模的数字长城可能依然难以充分展示长城的风化、斑驳痕迹;再比如一些文博题材的网络游戏,虽然能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嵌入游戏的虚拟剧情中,在历史文物的传播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对历史文物的历史语境与原始意义的表达还是有所欠缺。

  要避免文化遗产数字化呈现“走样”,需要进一步优化文化遗产数字化表达的路径。一是夯实技术基础,构建面向文化语义精准呈现的数字基础设施。针对当前数字技术应用中存在的文化理解力不足的问题,应鼓励技术团队将前沿技术融合创新,提升数字技术对文化符号、空间等要素的语义捕捉与动态生成能力,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呈现从“形似”到“神似”的跃升,进而增强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适配性。二是强化对文化遗产中正能量内容的开发,提升文化遗产数字化呈现的深度与情境嵌入能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不仅是技术呈现,更是文化价值传递,应注重数字化呈现中的文化语义保真与历史情境复现。一方面,深入贯彻《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等文件精神,推动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开发,深挖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叙事与文化精神,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数字戏剧、沉浸式游戏等形式,更好地嵌入文化语境,实现对文化内核的深层呈现。另一方面,鼓励学术研究人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计师等多元主体共创文化内容生产机制,增强文化遗产数字化呈现的文化解释力、史实支撑力与艺术感染力,避免浅层娱乐化与过度商业化倾向。三是推动产业链协同与试点机制,提升数字化呈现的规范性。针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呈现中存在的展示标准不清、技术能力分布不均等问题,可设立专项支持计划,扶持面向非遗、文博、传统工艺等领域的数字技术初创企业,鼓励文化机构、科研单位与科技公司协同试点,逐步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呈现规范与流程。四是健全监管体系,避免对文化遗产的误读。在数字技术生成能力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应同步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呈现内容的伦理规约与行业监管,包括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呈现内容的审查与溯源机制,对数字技术参与生成的文创产品、公共内容等设置必要的标识规范与质量评估指标,防止数字化呈现失真和对公众认知的误导。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9月19日,第7版;作者:傅诗轩,系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图片来源:)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