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尝鲜”别失锐气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5-28

    越是在商业化、娱乐化浪潮中,文艺评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就越发重要。

    文艺评论须主动拥抱新媒介、新形态,在与时俱进中寻找突围之路。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如今,随着新媒体平台传播力不断加强,文艺评论呈现出较高的大众参与度,一改过去只有专家学者在“说”的局面,观众亦可通过弹幕、评分、短视频解说等方式参与到文艺作品的评价之中,形成了“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景观。

      “全民评论”的图景折射了大众文艺的繁荣,也面临一定程度的隐忧。一方面,是各种基于网络传播的文艺评论以直抒胸臆、快速“出圈”的方式吸引着人们注意,影响着作品的口碑、传播和消费。甚至在商业化、娱乐化裹挟下,有人凭借粗制滥造、低俗猎奇博取眼球,制造“流量狂欢”。另一方面,部分专业评论以学理性自居,故弄玄虚、曲高和寡,或是对网络文学、网剧等新文艺形态认知不足、难以适从,抑或屈从于利益捆绑,困在“红包评论”“人情评论”的泥潭里,迷失了方向,钝化了锋芒。在直觉与理性、娱乐与专业的对照下,文艺评论应如何取舍与突围,更好地起到激浊扬清、引领风尚的作用?笔者认为,构建融入新媒体环境、坚守独立批评品格、适应新时代和新形态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十分迫切。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越是在商业化、娱乐化浪潮中,文艺评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就越发重要。对于广大观众来说,用直觉评判一部作品好不好无可厚非,但对于评论家而言,应坚持理性、守住底线,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避免成为金钱、人情的附庸,才能保持评论的公正、权威和实效,真正做到对创作者负责、对大众负责。比如,对于近来十分火爆的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从大众评论的视角,许多人对其国风创意、女班阵容、沉浸式观演方式保持高度关注,带动了作品“破圈”传播。但若需要进一步探讨武侠题材的戏曲化演绎路径、跨界改编中的叙事重构等深度话题,助力越剧传统与现代元素更好结合,给同类题材创作提供参考、借鉴,就应听取一些更加专业、理性的声音。做好文艺评论单凭热忱、诚恳尚且不够,评论者需要拥有宏阔视野,掌握前沿理念,具备客观审视某一作品的能力和储备,洞察热闹背后的深层逻辑,才能为创作建真言、开良方,托举起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品之作。

越剧《新龙门客栈》剧照 图片来源:中国戏剧杂志微信公众号

      在坚持独立话语的同时,面对新的传播环境,文艺评论亦须关注大众需求,主动拥抱新媒介、新形态,在与时俱进中寻找突围之路。首先,应该明确专业文艺评论与新媒体评论并非相对立、相取代的关系,而是要融合借鉴、取长补短。专业文艺评论不妨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出图文并茂、样态丰富的评论内容,以更灵活、更多元的传播手段适应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解决在表达上不够“鲜”、形式上不够“活”的问题,避免自说自话、自设藩篱;不妨多一些硬气、骨气,从人情捧场、利益羁绊中走出来,打破“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展现出真正的审美态度和学术立场,以更真实、更犀利的观点匡正文艺创作导向、催生文艺创新创造,进一步巩固专业话语。而新媒体评论在适应大众审美趣味、挖掘接地气“草根”评论家的同时,也应自觉抵制功利与浮躁,杜绝以庸俗解读歪曲作品、迎合受众,多贡献一些有理据、有见地、有营养的观点,呵护网络清朗,滋养创作生态。其次,在评论语言上,评论家不妨突破术语壁垒,少些“学院腔”,多些“在场感”,锤炼新语态、新文风,让观点表达保持思想锐度,兼具传播活力。与此同时,发挥好逻辑清晰的长评、言简意赅的短评、快意犀利的辣评等多种载体形态,以更接地气、更富朝气、更具人气的话语阐释主流价值、回应现实关切,文艺评论将会更好抵达作品的核心、受众的内心,真正起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5月27日,第6版;作者:孙丛丛;图片来源:中国戏剧杂志微信公众号)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