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大学旧址专题展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3-09-18

  中法大学旧址简介

  中法大学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是一处西式结构、中式瓦顶的中西合璧建筑,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600平方米。这里历经百年沧桑,教学楼、礼堂和图书馆书库等建筑及设施至今保留完整、风貌依旧。1984年,中法大学旧址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列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2021年,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获评北京市第二批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中法大学的创办源于20世纪初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近代中国教育史和中法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从1920年建校至1950年停办,中法大学始终贯彻执行首任校长蔡元培的办学方针,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课堂上占有相当的位置,师生政治活动较为自由,爱国民主运动活跃,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之一。早在1922年建立了中共西山支部,1923年建立了中共中法大学支部。曾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陈毅,于1923年进入中法大学学习,1924年至1925年担任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这是陈毅在党内担任的第一个职务。这所开办了30年的大学,培养出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和进步思想的学生,其中很多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和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北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按照北京市委对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整体部署,中法大学旧址经过文物修缮和展陈布展,于2021年10月1日首次面向公众开放,在旧址礼堂和教学楼设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专题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专题展”。展览面积约3700平方米,展线长度778延米。展览融入百年建筑,通过大量文献文物、图片资料、艺术作品,结合历史场景复原、沉浸式阅读享受、多媒体影音体验等展陈形式,全面系统展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深刻感悟百年党史蕴含的真理力量,使中法大学旧址所承载的重要历史焕发新时代光彩。

  中法大学旧址对外开放以来,接待来自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学校社团等众多党员干部、团员青年、社会群众前来参观,举行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举办专题培训讲座、组织青年志愿服务,立足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着力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生动“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沉浸“课堂”、文明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传播红色文化体验“平台”,进一步追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汲取永葆初心、勇担使命的前行力量。

  印记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名称提出第一人  

  在中法大学旧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专题展”第八展厅,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三条主要渠道,即日本渠道、苏俄渠道和西欧渠道。五四运动时期,大批进步青年以勤工俭学方式赴法国等西欧国家寻求真理,他们当中产生了蔡和森、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许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赴法留学,是中国留学史上形式特殊但意义重大的留学教育活动。北京中法大学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酝酿成立的一所大学,在近代中国教育史和中法文化交流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图为第八展厅展品

图为第八展厅展品

  2022年3月30日是蔡和森同志诞辰127周年纪念日。蔡和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他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著功勋。

  蔡和森出生于上海,湖南双峰人。1913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后与毛泽东成为同学。1918年4月,蔡和森和毛泽东等人组织新民学会,后创办《湘江评论》。

  1919年12月,蔡和森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蔡和森“猛看猛译”上百种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蔡和森认为,要救国救民,就要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须建立一个革命政党。他与陈独秀和毛泽东通信探讨建立共产党的问题,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等问题提出了正确的主张,成为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第一人。

  留法期间,蔡和森在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三次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革命斗争;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一起筹组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之一。

  1921年12月,回国不久的蔡和森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7月,蔡和森在党的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负责党的宣传工作。

图为第十四展厅展品

  在1927年5月举行的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蔡和森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蔡和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为党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起了重要作用。

  1931年,蔡和森赴香港指导广东革命工作,不幸被捕。在狱中他顽强斗争,直至英勇就义,生命定格在36岁。“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当年立下的豪迈誓言,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毛泽东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陈毅从中法大学走上革命道路

  提起陈毅,大家首先会想到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那么,他是从哪里走上革命道路的呢?这就离不开他就读的大学——中法大学。

  眼前的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是一处西式结构、中式瓦顶的中西合璧建筑。它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留下了波澜壮阔的篇章,并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据点。它培养出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和进步思想的学生,其中很多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教育界的领军人物。置身这处位于原皇城东墙旧址上的昔日校舍,回望它30年的办学历史,不禁心生敬意。

  从1920年建校至1950年结束,30年间,中法大学始终贯彻执行首任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办学方针,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课堂上占有相当的位置。这种民主自由的教育方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进步思想,师生政治活动较为自由,爱国民主运动活跃。1923年10月,陈毅的哥哥陈孟熙和老同学金满城多次来信,向陈毅介绍中法大学的情况。陈毅决定先去北京入学,再与中共组织取得联系。他经武汉转道到北京,进入中法大学。入学后不久,1923年11月,由颜昌颐、肖振声介绍,陈毅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经组织批准,由他担任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这是陈毅在党内担任的第一个职务。此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年,已由建党之初的50余名党员增长了十几倍。北京中法大学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据点。

  从20世纪20年代起,北京中法大学学生中就出现优秀的文学青年,他们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倡导革命文学,陈毅便是典型代表。他主张文学应当宣传革命思想,他的许多杂感与评论文章,旗帜鲜明,泼辣犀利。陈毅还在《燕风》半月刊、《小说月报》、《晨报》副刊等报刊上发表了小说《她》《归来的儿子》《十年的升沉》《西山埋葬》《生日》等作品,反映了旧中国青年的遭遇,启迪青年觉悟,唤醒青年起来进行革命斗争。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北京中法大学为孙中山先生举行迎丧会,学生们到碧云寺迎丧,并参加了守灵。陈毅以“曲秋”为笔名,写了一篇题为《西山埋葬》的散文。他热烈赞颂孙中山:在西山就读期间,一间四壁的小屋,“像一具棺材”,“万幸,西山的道路近数日重光了。民族空前的英雄的遗骸,决定到西山来寄殡。”然而,孙中山尸骨未寒,国民党右派就背叛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北京中法大学的进步学生们对此义愤填膺。在斗争实践中,他们认识到,直接受到帝国主义宰割的工人和农民才是革命主力军。7月28日,陈毅在《京报》副刊发表题为《谁是救国的主力军》的文章,大声疾呼:“工人农民们,才是我们救国的主力军,有智识的爱国之士,与其在都市上出特刊开大会,不如放身归田,或者投身工厂,去从事组织工农,这才是我们成功的捷径,这才是我们永远的办法。”这种坚决的斗争态度,是对国民党右派倒行逆施行为的有力反击,也是在当时形势下对中国革命依靠对象问题的颇有见地的思考。

  1925年底,陈毅从北京中法大学毕业,当初怀揣文学梦的他从此正式走上了革命家的道路,在漫漫征程中写下了更为壮烈的革命诗篇。

  中法大学旧址展馆信息

  1.展馆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

  2.常设展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专题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专题展

  3.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每天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4.咨询电话

  010-84024558

  5.预约方式

  在“中法大学旧址”微信公众号在线预约,观众可提前1-7天进行预约。

  6.交通路线

  公交60、82、2、141路亮果厂站;地铁6、8号线南锣鼓巷站。

  温馨提示

  1. 请在进馆时配合完成安检工作,入馆后建议佩戴口罩,文明有序参观。

  2.观众可通过扫描展厅内二维码收听语音讲解。

  3.中法大学旧址没有专用停车位,建议绿色出行。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