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京-历史】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遗产利用现状与发展建议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5-06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提出要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开启了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篇章。北京市积极响应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号召,在促进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积极探索遗产利用的有效路径。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遗产利用现状

  系列政策文件出台为遗产利用提供了保障。2019年,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提出要挖掘旅游休闲资源、建设多彩运河、打造大运河旅游品牌等内容,为遗产利用指明方向。2021年,《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发布,将文旅融合和数字再现作为大运河遗产利用的重要方式。2022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提出要古为今用,合理利用,加强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协同发展等。上述政策文件为大运河遗产利用指明方向和路径。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遗产利用奠定了基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主要在三个方面推进遗产的文化和旅游利用:一是开发文化和旅游休闲产品。通州运河公园修建了休闲步道、水上游乐观光服务设施、酒肆、客店等,成为市民、游客重要的休闲活动场所;形成了多条运河水上游线,如颐和园及运河沿线景点的“京城水系皇家御河游”,以及通州的大运河游线等,是游客水上体验运河景致的重要线路。打造了以运河为主题的精品线路,包括运河漫游、古韵新风等12条运河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二是优化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运河通州段、白浮泉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等都设置了旅游咨询中心,运河沿线的标识标牌得到有效完善。三是开发研学旅游产品。白浮泉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内推出“探源昌平 筑梦未来”研学之旅,从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出发,覆盖昌平重要景点。研学大运河云平台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模式,构建了高质量研学路径。

  科技为遗产利用提供了展示和互动平台。通州运河公园、白浮泉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等利用数字语音、全息影像、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运河遗产的综合展示以及与游客的互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使用CAVE体验系统、超体量三维衍射系统以及超智能数字点云系统等,为游客提供了深度沉浸式体验。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遗产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遗产利用以及展示手段相对单一。虽然部分遗产点在创新利用和展示方面做出了探索,但运河沿线主要节点的遗产利用和展示多为传统的观光旅游和静态展示方式,缺乏与当代生活的结合和创新,展示方式也相对刻板,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内容较少,降低了公众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以“人”为核心的大运河伴生文化利用不足。一方面,运河遗产在利用过程中,大运河沿线居民的参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社区参与渠道。另一方面,与大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活动,包括大运河沿线的手工技艺、工程技术、戏曲文艺、生活习俗、传统节日、餐饮习惯等,是沿线居民生活的常态化构成,目前对于上述非遗和文化活动的挖掘和利用严重不足,更多停留于文化遗产的利用方面,忽视了与之相伴生的文化活动与实践,使得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利用缺乏生动性、互动性和深度性。

  遗产的教育功能不突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的保护传承利用中,遗产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遗产价值的普及教育不够,公众对于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了解不足,缺乏深度认知。教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兴趣和热情。

  对策及建议

  创新遗产利用和展示手段。探索遗产与生活相结合的新型利用方式,赋予遗产点文化体验等功能,让居民和游客通过文化和活动体验,深度认知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过去和现在,增强文化认知和自信。引入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将运河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打造沉浸式数字文旅产品等,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增强互动性和深度体验。通过“遗产+”形式,丰富遗产利用模式,探讨“+旅游”“+体育”“+生活”“+工业”“+商业”等多种利用模式。

  突出以“人”为本的大运河伴生文化开发。增强社区参与和遗产的活化利用,大运河沿线居民是大运河发展的见证者,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居民能够切实参与到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决策中。将伴随沿线居民生产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通过重构旅游线路和生活性展示的方式,实现有效保护和利用,增强传承效果。加强对大运河沿线非遗的挖掘、记录和保护,定期举办与之相关的活动,如传统节日、手工艺展示、运河文化节、非遗展演、非遗市集等,开发非遗的体验性产品和文创产品,让运河文化和人文生活紧密相融。

  多形态强化遗产教育功能。开发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主题的研学项目;编写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地理、工程等相关书籍,增强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深入了解;开展运河主题讲座、工作坊、在线课程、主题活动等,增加运河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建设大运河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市民、游客深度了解运河的场所。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5月6日,第7版;作者:吴丽云,牛楚仪,彭弈;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旅游科学学院;图片来源:北京发布微信公众号)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