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七大的理论贡献与时代价值

来源:人文之光网  发布时间:2025-07-30

      1945年春,中国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已陷入垂死挣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即将迎来胜利曙光,这是光明的前途;另一方面,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可能引发内战,这是黑暗的前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萦绕人心。在这一决定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党的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为处于迷雾中的中国指明了前行方向。大会系统总结建党24年来的历史经验,通过毛泽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制定新党章,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坚实的制度保障。

图片来源: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

      理论丰碑

      党的七大的历史性贡献,在于构建起涵盖指导思想、行动方略、组织原则的完整理论体系,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基石。

      确立思想旗帜,标志着党的理论走向成熟。党的七大上表决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首次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现代世界情况及中国国情的分析”“是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继续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

      制定政治路线,绘制战后中国的发展蓝图。党的七大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指出立即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并对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纲领做了全面具体的说明。这一蓝图直指当时中国社会的核心矛盾,成为团结最广大人民的旗帜。

      创新政党建设,筑牢战斗堡垒。党的七大正式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写进党章,第一次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系统化完善,要求在党内生活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使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的生动局面;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的提炼,更成为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识。

      历史回响

      党的七大的理论生命力,在于在革命洪流与执政考验的淬炼中,转化为改天换地的实践伟力,并深度融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因。

      思想旗帜的引领,催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破除了教条主义的束缚,进一步加强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导人民迅速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尽管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内战,但党的七大对国际国内形势及国民党反动本质作了科学预判,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团结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并加以适当的指导,我们就能够胜利”的中心任务,“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主张深得民心。从延安到西柏坡、从三大战役到渡江战役,党的七大的战略蓝图仅四年便转化为现实。

      政治路线的科学性奠定新生政权的执政根基。党的七大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政权组织形式的构想,“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经济上,党主张耕者有其田、允许发展私人资本主义,明确在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面实施,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明确反对“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左”倾错误观点。这些举措都是源于党的七大的制度设计,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新生政权具有重要意义。

      政党建设的理论创新,更成为党长期执政的核心优势。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七大强调的作风建设要求,不但为党在进京“赶考”中经受住执政考验提供重要遵循,更推动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确立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方针,加强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共识,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两个务必”的告诫到“三反”“五反”运动的淬炼,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构建起与人民血脉相连的执政根基。

      时代光芒

      党的七大的理论精髓,在于即便进入新时代,依然彰显着历久弥新的思想光芒,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提供智慧支撑。

      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为新时代推进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遵循。党的七大总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路径,在党的发展进程中持续深化拓展。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党始终立足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别是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途径,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人民立场的时代升华,夯实了党长期执政的根基。党的七大确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新时代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8.2岁,这些镌刻在华夏大地上的民生实绩,正是党的七大“人民至上”理念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充分体现了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立场。

      历史主动精神的传承,强化了新时代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定力。党的七大呈现的应对抗日战争后期复杂风险挑战的历史主动精神,为新时代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了重要启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科技领域聚焦“卡脖子”问题攻坚克难,北斗全球组网、嫦娥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C919等重大成果,彰显创新驱动的伟力;外交战线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展现党在复杂环境中掌控变局的历史主动精神。

      作风建设的当代传承,确保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七大制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在新时代发展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从“打虎拍蝇”常态化推进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续写了党自我革命的历史新篇,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7月24日,第A04版;作者:杨娜系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图片来源: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