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11-13
2025年11月9日至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香港、澳门三地举行。

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现场。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摄影:李晋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如今,中国正在建设体育强国道路上阔步前行。
一、“十五五”时期体育文化的战略定位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文化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凝聚民族精神、提升社会文明、支撑体育强国建设等多重使命。体育文化的发展,既是“文化繁荣兴盛”的具象化表达,也是“体育强国”战略的精神引擎。从文化功能看,“十五五”时期体育文化的战略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文化强国目标的实践支点、体育强国战略的精神支撑、立德树人工程的育人载体。
二、“十五五”时期体育文化的结构解析
(一)“形”:“十五五”时期体育形式
在“十五五”时期文化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业态创新拓展与文化融合发展被确立为重要方向。
1.体育文化的内容创新。“十五五”规划建议将“提升文化原创能力”确立为繁荣文化事业的关键抓手,明确提出“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这一提法标志着文化内容建设从“生产导向”迈向“原创驱动”,体育文化也随之迎来从“内容生产”到“内容创造”的战略跃升。由“鼓励创作”转向“激励创新”,由“成果展示”转向“机制建设”,通过完善体育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多元创作支持平台,为体育原创作品提供制度保障与创新空间。体育题材文学、影视、短视频、动漫、数字艺术等多元创作形态日益活跃,使体育内容更具思想深度、审美温度与社会共鸣。
体育文化表达方式正经历从“观看体育”到“讲述体育”、从“被动传播”到“主动生成”的转变。一方面,体育纪录片导演、赛事编导、数字艺术设计师等高水平创作人才不断成长;另一方面,赛事博主、短视频创作者、虚拟内容设计者等新兴群体成为体育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体育文化内容创新正形成“专业引领+大众参与”的双向互动格局,实现了从“文化再现”到“文化共创”的转型升级。
2.体育文化的服务提质。“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文化惠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体育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也将向“供需匹配、场景定制、数据化治理”方向延展。具体而言,这意味着未来体育形式文化服务须注重服务体验、人群场景适配与智能化运维机制建设,从而在保持普惠性的基础上,更好契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体育文化生活需求。
3.体育文化的业态拓新。在“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的背景下,体育文化产业也完成了从“数字化应用”向“智能化生态构建”的跃迁,其发展逻辑由单一的数字工具使用转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深度参与的产业生态塑造。体育赛事IP、电竞文化、体育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经济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形成了以智能生产、虚拟交互与文化创意融合为特征的多维体育文化新生态。这一转向体现了体育文化在技术创新驱动下的结构性重塑,构成“十五五”时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魂”:“十五五”时期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作为体育文化体系的精神核心,其根本在于以体育之力凝聚社会共识、塑造文化认同、传播中国精神。通过对体育精神的弘扬、体育文化价值的社会转化以及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深化,体育价值观实现了从国家精神建构到全球文化交流的内在延伸。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
1.体育文化的精神引领。“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激发”。体育文化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领域,更是塑造民族精神气质的关键载体。体育精神所蕴含的拼搏、团结、自强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成为凝聚社会共识、引导时代风尚的重要力量。从“女排精神”“登山精神”到“冬奥精神”“村超精神”,这些体育文化符号已超越竞技本身,成为民族品格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竞技舞台、校园体育、群众赛事等多样化文化场景,体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从“竞技精神”到“文化信仰”的转化。
2.体育文化的价值赋能。“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体育文化已不仅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城市品牌、社会治理与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力量。通过体育赛事活动、全民健身工程、校园体育育人等多维场景,体育文化实现了从“精神滋养”到“社会效益”的转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显著的价值赋能效应。
3.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体育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举办大型国际赛事、传播中国体育精神、输出体育品牌与体育内容,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体育不仅成为国家形象展示的重要媒介,也通过公平竞争、友谊合作的价值理念,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互信。
(三)体育文化“形”与“魂”的互动
体育文化的“形”与“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构成“十五五”时期体育文化发展的双重驱动力。“形”与“魂”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出体育文化在新时代的整体样态。
从发展逻辑看,体育文化的“形”为“魂”提供了表达空间与实践基础。内容创新、服务提质与业态拓新,使体育文化在传播渠道、产业结构与社会功能上不断拓展,为体育价值观的生成与传播提供了现实依托。智慧场馆、数字赛事、体育IP等“形态创新”不仅扩展了体育文化的外延,更通过新技术手段与产业机制,强化了体育精神的可视化、可体验化与可传播性,使体育精神从理念转化为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
从文化逻辑看,体育文化的“魂”为“形”注入了方向性与价值引领。精神引领确保了体育文化发展的正确价值导向,价值赋能推动体育产业与公共服务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国际传播则使体育文化在全球语境中彰显中国精神的普适价值。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5年11月13日,第7版;作者:何文义,系北京大学体教融合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雅晰,系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讲师;原文有微调;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