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中国哲学的特点与贡献

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的追问,涉及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曾经一度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国内外都有人对“中国哲学”这一提法表示怀疑,认为中国只有“思想”而无“哲学”。究极地讲,这涉及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问题。中国有无哲学,首先涉及到对“哲学”的定义问题。我认为,凡是思考宇宙、社会、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详情】

陈先达:什么是哲学

陈先达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躬耕哲学领域近七十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陈先生厚积薄发,先后撰写了一系列哲学随笔,如《静园夜语》《哲学心语》《静园夜话》《漫步遐思》等。近日,陈先生汇聚多年思想灵感,又推出新作,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哲学认知、人生智慧、人的地位与价值等命题,饱含生活气息,引人入胜。【详情】

朱柏成: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时代方位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高度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不断用理论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全面部署,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详情】

周俊玲:器·美·道 ——文物叙事的三重向度

文物是时间绵延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符号的承载者,它不但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反映人们的情感、风俗和宗教信仰。笔者认为,文物叙事可以从器、美、道三个方面同时发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样才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详情】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