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的追问,涉及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曾经一度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国内外都有人对“中国哲学”这一提法表示怀疑,认为中国只有“思想”而无“哲学”。究极地讲,这涉及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问题。中国有无哲学,首先涉及到对“哲学”的定义问题。我认为,凡是思考宇宙、社会、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详情】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高度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不断用理论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全面部署,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详情】
为什么说中国不会成为另一个西方国家?答案或许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深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指出文明基因的不同使得中国不可能成为另一个西方,但文明的基因同样让我们不会以西方的方式对待西方。【详情】
如何理解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性质、功能、价值和意义?如何以一种符合规律的方式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这是切实深化哲学社会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前提性问题【详情】
放眼未来,跨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潮流,这就要求打破学科边界,积极推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形成创新势能。【详情】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五年来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谱写新篇章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详情】
文物是时间绵延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符号的承载者,它不但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反映人们的情感、风俗和宗教信仰。笔者认为,文物叙事可以从器、美、道三个方面同时发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样才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