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述闻·营国故事》| 老北京的营建秘密(一)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时间:2021-02-03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今天广厦万千的新北京,回望老北京,勾起了我的“乡愁”。这并不是由于我离开了她,而是由于北京的变化太大太大,我的周围,衣、食、住、行都在随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奔跑。在我们前进的洪流中,幸好由北京市政协组织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写出了《老北京述闻》这部包含了北京历史文化各方面的大型丛书,把我带回了几十年前那儿时传唱的儿歌、吃过的小吃,踢毽子、放风筝,乃至老北京的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

银安殿(即与皇帝金銮殿对应的亲王宫殿)正殿南立面复原图

  不过对我这个研究建筑历史的人来说,能够把老北京古代建筑列为专门的一类加以论著,更是令我兴奋不已的事,这说明古建筑在“建筑大系列”里的地位与日俱增,我的老师梁思成先生奋斗终生事业终于得到了国人的认同,特别是北京城这几年的保护古城之举措,使他能够含笑九泉了。

  建筑作为木石的史书,从中可以让今人知道古人的生活、习性、爱好、追求。《老北京述闻·营国故事》一书以“营国”为名,通过“皇家宫苑”、“国之都城”、“京畿辅弼”的架构,极为清晰地概括出老北京这座古都的独特之处,很见功底。

《老北京述闻·营国故事》

  本书既不采用辞书式的索引列举,也一反教科书中那种先说城市历史,再说宫殿、坛庙、寺观、园林、民居,从大到小的罗列式的介绍套路,而是从最核心的职能所在地——皇家宫苑写起。因为北京是从封建社会成长起来的城市,皇帝的活动主宰着这座城市的命脉,也是当初营建工作的重心,所以就此开篇。例如皇帝需要用建筑来壮其威风,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于是采用建筑手段——三朝五门、中轴线来建造宫殿;为求得天地日月诸神的护佑,九坛八庙拱卫其间。同时,皇帝不仅需要威严的场所,也需要亲近大自然的生活环境,于是在自然山水之间开辟“园居理政”场所,京西出现了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大批园林。皇帝对于自己的“家”进行经营的同时,对自己的子孙也得眷顾,于是要在自己的御园附近给子孙封王建府、造园。皇帝还要为自己寻找归宿,于是占据了京北风水宝地天寿山,建成明朝的皇帝陵。

  同时,宗教也是历朝统治者不可或缺的手段,于是佛寺、道观应运而生,不但让皇族内部的精神得到寄托,也使得芸芸众生的意志沉醉于往生净土的幻想之中。长城、大运河,这两处世界遗产,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写出中华民族精神,是令人振奋人心的篇章。可以说,“四九城里中轴贯,三山五园西北连;西山一径三百寺,长城拱卫运河忙”四句话,极为精彩而有力的勾勒出了老北京的城市营建特色。

  本书主编贺艳是我的学生。她跟随着我从事古建研究近20年,自从研究生时代就表现出一种对问题穷追不舍、追求完美的精神。她在此书的写作中追求完美,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老北京的事物:在书中介绍了这些古建筑的来龙去脉,并以生动的语言叙述着发生在每一座建筑里的故事;不仅建筑本身的论述史料依据充分,具有真实性,对于那一座座建筑里的人活动,也是通过查阅了大量文献、在史料爬梳中辨别真伪之后再呈现的,可谓是“真人”、“真事”、“真功夫”的作品。

  尤为欣慰的是,贺艳结合本书编写工作,在两年的研究编写过程中培养带领出了一批90后的年轻人。虽然这些年轻人并不都是专门研究古代建筑的,但在主编贺艳的引导之下,无论是建筑学科、园林学科还是考古学科出身的,都以此为契机,受到了一次古代建筑文化的训练和熏陶,并在稿件一遍遍的修改提炼中得到收获,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能够这样传承下去。

  经贺艳之手的最后打磨、提炼,使此书可读性极高,通过字里行间那生动的描述、画龙点睛,让我这个老北京爱不释手。

    (来源:《北京晚报》2021年1月29日,第23版;作者:郭黛姮,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图片:原文配图)

社科普及活动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理论研究成果,普及理论知识,人文之光网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

扫一扫关注

京社科微信公众号

//51tongji //51tongji new